玉渊谭天丨经济形势,怎么看?
经济形势,怎么看?
过去3年,当我们谈论疫情的同时,有一个话题始终绕不开:
经济。
没有人想感染病毒,但问题是,病毒突起,不得不防。而疫情防控使得一些社会经济活动暂停,势必会对经济造成影响。两难之间只能不断找寻政策最佳发力点。
过去3年,中国经济不容易,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容易,有不同的困惑与担忧也自然难免。
从这三个维度出发,能看清明年的经济形势。
不少人都说,大环境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同样,中国经济,也受制于大环境。
2022年,全球经济怎么样?
||通胀处于几十年来最高水平;
||增长处于自1970年衰退后复苏以来的最严重下滑;
||全球消费者信心下降幅度远超前几次全球经济衰退前的降幅。
即便已经如此,但最糟糕的情况还未到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出警告,很多人将在2023年感受到经济衰退。言下之意,2022年,只是经济衰退的边缘,2023年,有可能才是经济衰退的开始。
全球更严峻的情况,可能还在后面。
中国出口行业,已经感受到了寒气。最新的数据显示,11月我国出口同比下降8.7%。
大家都知道,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出口“一枝独秀”,对整个经济大盘起到了非常难得的支撑作用。但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出口也开始出现了比较大的隐忧。
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会直接体现在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上。
但实际上,回过头看过去,中国一路发展过来,周围的大环境本就不都是顺风顺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报告将人均GDP下降的程度视为衡量世界经济衰退的指标,这是2008年以来世界人均GDP的走势图:
可以发现,2008年后,世界经济有过三次明显的衰退期。最近的一次,就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也正在亲身经历着。
从图上也可以看出,此次疫情引发的衰退,还没有超过此前两次衰退的程度。
2008年,世界各国平均通胀率上升至10年来的新高。世界GDP增长率也从2007年的4.5%变成了2009年的-1.3%。
更重要的是,这场由美国引发、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让中国人明白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
2014年的衰退,同样严重——2014年到2016年,世界GDP增长率出现下滑:
||2014年世界GDP增长率为3.1%;
||2015年世界GDP增长率为3.1%;
||2016年世界GDP增长率为2.8%。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稳住了自己的节奏,可以看一组数据:
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
这期间,中国人均GDP从6000多美元上升至超过12000美元,世界排名提升了几十名。
大环境时有波动,但是我们都闯过来了,而且是以可控的较小代价。
让我们来算笔账,会更加直观:
2013年,全球GDP总量为77.61万亿美元,2021年,全球GDP总量为96.1万亿美元。近10年间,全球GDP总量增长了18.49万亿美元。
这18.49万亿美元中,中国增长了8.16万亿美元,占比44%。
其实,一路走来,我们周遭的惊涛骇浪从未缺席过。中国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在恶劣的环境中化危机为机遇。但风险与挑战,一波接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
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
贸易战一开始,和今天一样,不少人都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产生担忧,极个别人甚至说出“现在向美国投降是代价最小的”论调。
此后,美国政府鼓吹“脱钩”“断链”,在各个层面围堵中国。
现在,四年过去了。结果如何,大家心里都清楚:
中美贸易额不降反增,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额由2018年的6335.2亿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7556.45亿美元。
中国与美国发展差距不断缩小,GDP总量差值由2018年的6.69万亿美元,缩小到2021年的5.26万亿美元。
就在不久前,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报告,裁定2018年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的措施违反了世贸组织相关规定。这意味着,中美贸易战,我们不仅赢于力,更赢于理。
所以,无论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周期性的问题,还是由某些国家想要发起的逆全球化的趋势,我们都经历过,现在回头看,我们让很多人的唱衰不断破产。
眼下,大家对于困难的感受更为真切,对于复苏的疑问更多,也很正常——环境势必对我们有影响。
但环境,并不决定我们的去留,行动的主动权,在我们手里。
还记不记得这张图:
这是2020年,中国经济的折线图。这样的反弹,我们刚刚经历过。
在中国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美国投行摩根大通上调了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幅度,上调原因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大门已经打开。与此同时,高盛、普华永道等机构都表示了对2023年中国经济的看好。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传递出的信号也更加强烈。这两天,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给出了更加明确的判断:综合研判,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可能会总体回升,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的轨迹。
当然,过去的经验模板无法原封不动地套用到现在。
特别是我们在谈论中国经济预期这样宏大的话题时,对一些现实正在发生的具体问题同样要给出答案,看中国经济,同样要关照当下。
比如说,前不久的快递运力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不少人就发出疑问,快递都送不了,中国经济真的能复苏吗?
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天,运力不足的问题就得到了缓解。
原因很简单,快递运力不足,只是人手不够,是“没米下锅”,运力调度也只是技术问题,而基础设施等硬件的那个“锅”,我们一直在提前布局不断完善。随着运力补充,这个问题也就不再困扰大家。
快递小哥的背后,连接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智慧物流等。这些词,除了体现在“江浙沪包邮”的日常生活,也在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的格局。
△你可能想不到,每当你点一次外卖,会牵动至少106个产业
问题快速解决是过去5年、10年甚至十几年间,这些技术在中国不同的区域落地生根的结果。幅员辽阔的中国给这些技术提供了相当丰富和充足的应用场景,使得它们能够以全球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速度不断地运行、升级、优化。
这反映的是中国发展的纵深感。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变化,国内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放开节奏是梯次的、渐进的。也就是说,供应链的韧性能够让我们高效调动积累的资源去解决一些焦点问题,只要拉开节奏和间隙,这样集中力量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将使得我们更快地走向复苏。
这是中国供应链的韧性,这种韧性,也在给中国产业复苏,提供很强的支撑力。
最近,很多人都关注到了多个省份包机出海的事情。
江苏有一家企业去了南非。在南非,这家企业考察了当地的矿山、仓库和港口,最终做出了积极布局南非市场的决定,签署了订单。
企业出海拓展市场,肯定要解决要素跨越物理空间移动的问题,基础设施的联通和供应链就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企业在多年前就考察过南非市场。显然,那时候深入南非的时机还没有那么成熟,尤其是基础设施的联通今非昔比——这家企业参观的南非德班港,是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参与改造的项目。
过去这些年,有很多像南非这样的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不仅改善了自身的基础设施,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与中国企业的交往过程中,彼此加深了解,拓展了双方的发展空间。
企业,在拓展着各自的半径。半径的延伸,就是新的机会。
通过对公开数据的挖掘,我们发现,在“新十条”发布后,有至少23个省市出台了支持企业境外拓展市场的政策。
要看到,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并没有改变,一个强大的供应网络一直都在,当产业活力亟待重新激发的时候,中国经济也将迸发出强大的动力。
几天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为2023年的经济发展定调。
会议闭幕后,很多解读和分析纷纷出炉,讨论明年中国经济“怎么干”的问题。其中关注的一个焦点是扩大国内需求。因为五项重点工作任务,第一项就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同时提到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很多人看到后感到不理解,现在疫情的高峰还没到来,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门消费。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可行吗?靠刺激消费来扩大国内需求,靠谱吗?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另一句话: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词,对于跟踪关注中国经济的人来说肯定不陌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要素投入转化成产出的总体效率。我们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可见,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的扩大内需,并不是简单地刺激消费,而是以新的供给、新的创新作为撬动内需和提升消费的抓手。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苹果手机出现前,绝大多数手机都是有键盘的,但苹果手机用自己新的供给创造出触摸屏手机这样一个广阔的市场。苹果手机用持续的技术创新,满足甚至引导了新的消费需求,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被列为明年消费重点。这三个领域尤其是后两个领域,因为供给端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的提升,拓展消费空间,想必很多人已经感同身受。
以新能源车为例,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消费领域风生水起,今年前10个月,出口达到了49.9万辆,同比增长96.7%。
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正是汽车行业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一支“生力军”。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超过40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欧洲已经成为一个主要市场。
更重要的是,和当地汽车品牌的竞争,将加快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升级优化。比如,更有针对性的定制化生产服务,使得“柔性化”生产发展更加深入新能源车领域,反过来也为国内创造新的消费场景,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更加质优价廉的产品。
这两天,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在分析明年形势时也明确指出,明年要继续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培育互联网+社会数字、数字+生活服务新模式,发展智慧家庭、智慧康养、智慧旅游、智慧出行、智慧广电、智慧体育等新型数字消费业态。促进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支持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新个体经济模式发展。
这些无疑是中国经济提前布局数字经济,新供给拓展新需求的好案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根到底是一场改革。这场改革会助力中国经济复苏从过去外延式扩张真正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的扩大内需,解决的不仅是中国经济短期复苏的问题,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考验的是智慧、勇气和行动力。
△通过对公开数据的挖掘我们发现,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后,多地就立即采取行动,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眼下,随着各地新一轮防控政策调整到位,短期内可能还会有一波疫情压力。但是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中国深化改革,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也不会停。
我们国家有9亿劳动年龄人口,这9亿人,每天会出门赚钱,都在为生计奔波。他们是爸爸或是妈妈,是儿子或者女儿,每个人,都渴望更好的生活。
每个人的愿望都微不足道,但汇集起来,就是推动这个国家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
只要14亿多中国人在努力,中国经济就有动力,谁也不会失掉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 时政微观察|三个维度看如何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2023-11-02
-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2023-11-02
- 时习之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巾帼荣光 习近平寄语“半边天”2023-11-02
- 都市零距离2023-11-012023-11-02
- 人人都是东道主:逐梦亚冬会 争当志愿者2023-11-02
- 冰城新闻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