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好时代,更要种好咱的黑土地”|冰城“新农人”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梦想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编辑:王丽莉发布时间:2022-09-17 查看数0

春天,姚宏亮驾驶新研发的覆膜插秧一体机播下“希望的种子”。

金秋稻谷黄,开镰收割忙。9月2日,在延寿县加信镇太和村的高产高效示范田里,伴随着阵阵轰鸣声,饱满的稻穗卷入收割机中,切碎的秸秆从收割机尾部排出,一粒粒金黄的稻谷尽收“囊中”。

“这束稻穗结有190多颗稻粒。”蹲在田间,将手上的稻粒数过之后,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满脸兴奋地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从普通的农村青年成长为带领社员共同致富的“引路人”,从地道的“农把式”变成科技兴农富农的“领头雁”,姚宏亮说,脚下的黑土地就是他筑梦、圆梦的地方。这位冰城“新农人”一路把汗水和智慧浇灌在希望的田野上,正如他所说:“赶上了好时代,更要种好咱们的黑土地!”

“要在稻田里闯出条新路”

2003年,一个乡村青年从省城回到了老家延寿。撂下行囊,他一头扎进了自家稻田。他就是在东北农业大学培训回来的姚宏亮。“当时很多人劝我在城里找份工作,可我觉得民以食为天,种地务农大有可为。”

怎么种好地、打好粮?开了眼界、长了本领的姚宏亮告诉自己:“要在稻田里闯出条新路。”盯着地里和稻秧抢养分的杂草,姚宏亮找到了突破口。“咋能不用农药清除杂草,还能种出绿色、有机的好水稻?”姚宏亮每天都在心里盘算。

一次偶然的机会,姚宏亮发现装肥料的袋子飘到地里,被袋子压住的一小片稻田长不出杂草。他灵机一动:“如果我把土地都盖上生物可降解膜,稻秧穿过膜插在地上,是不是就能用物理方式除草呢?”

敢想敢干,姚宏亮先在自家田里做实验。当时,周边乡亲都撂下自家的活计,围在姚家的稻田边,像看“外星人”种地一样,看着姚宏亮为稻田“贴膜”。有人给姚宏亮的母亲报信:“快去看看你们家小亮吧,在地里瞎整呢!”从那时起,“姚疯子”的外号就在村里传开了。

靠覆膜技术解决了除草难题,姚宏亮还“撺掇”乡亲们弃用化肥,使用农家肥。“不上化肥,庄稼能长好?”乡亲们心里画着问号。姚宏亮决心用收成说话。经过连续三四年的反复试验,覆膜田技术成功了。姚宏亮“贴膜”种植的稻田不仅不长杂草,稻秧更壮,而且稻田节水达40%以上,还增加有效积温200℃~300℃,凭借这项技术,让地处第二积温带的延寿县可以成功种植稻花香等优质晚熟品种。

“这‘姚疯子’真干成了!”乡亲们竖起大拇指。拿到了“绿标”,申请了专利,姚宏亮还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带领更多村民种覆膜田,绿色、有机的延寿大米开始销往全国。姚宏亮说,那一刻,收获的不仅是沉甸甸的稻穗,心中更装满了“职业农民”的骄傲。

“农民挑上‘金扁担’,黑土地更有力量”

走进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粮仓外,一排造型各异的农机陈列在此,格外吸睛,这是姚宏亮十余年来的心血。“十余年来,我带领社员研发一代又一代覆膜插秧机,目前已经更新到了第六代,我们实现了覆膜插秧一体完成,而且是无人驾驶卫星导航。”姚宏亮言语里透着自豪。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上演“动力变革”,希望的田野上,科技动能激荡。姚宏亮带领社员既是真切的感受者,更是变革的参与者。

“这台是合作社今年新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化覆膜插秧一体机,不仅提高了插秧效率,更节省人力。”姚宏亮介绍。无人驾驶的智能插秧机用上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插秧前,社员们提前设置规划好工作路径。插秧机就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在田间自主完成插秧作业。机器所过之处打孔、覆膜和水稻插秧所有环节一气呵成。田间作业时,智能化机械还可以自主完成避障、掉头和转弯动作,大大提高了插秧的精准度和效率。

现代化“铁牛”在田间驰骋,屏幕里“长出”数字农业。走进合作社监控室,大屏幕上闪动着一张张精密的图表和一串串翔实的数据,这是田间一套远程监测系统实时回传来的数据,它们全天候见证水稻生长。合作社建设了省级物联网高标准样板示范基地,完善了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并完成了智慧气象监测系统的搭建。依靠智慧系统可以对水稻长势、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力、风向、降雨、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平台获取信息后进行综合分析,科学确定田间管理方案,大大提升了管理能效,实现了农业管理科学化、系统化、精准化。

“过去提到农业,总是面朝黑土背朝天,是件辛苦活儿。农业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是冰城农业发展的趋势。”姚宏亮说,如今农民挑上了“金扁担”,黑土地也更有力量。

“有底气当好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雁’”

“今年秋收已经启动,应用了新的育苗技术,用上新型农机,水稻亩产预计可比往年增加近100斤!”在合作社每月一次的例会上,姚宏亮兴奋地说。会上他还告诉社员一个好消息——“我们自己的稻米加工厂正式投产了!”

走进刚建成的稻米加工车间,流水线上金灿灿的水稻经过十余道工序后,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绿色米、有机米、胚芽米,销往省内外。从加工车间来到小包装车间,六七位乡亲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在熟练地灌袋、称重、封装。“家里种着地,厂里打着工,不出村屯挣了月薪,谁心里不美呀?”乡亲们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产业拔节生长。“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这“两头两尾”正在释放产业化“红利”。“这也给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方向,从稻场到卖场,我们要延长产业链,冰城好水稻不仅要种得好,更能卖得好。”在延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姚宏亮带领社员建起了年加工能力近7万吨的稻米加工厂,建成恒温储存仓库,新鲜稻米常年供应全国市场。

聊起十年间黑土地上的新变化,合作社里的新发展,姚宏亮眼里总是闪着光。当年那个背着行囊回乡的毛头小子,已经成长为合作社的“掌舵人”,“新农人”里的佼佼者。可姚宏亮说,他永远是那个敢试敢闯、在稻田里打拼的普通农民。

“赶上了好时代,更要种好咱们的黑土地!”姚宏亮带领社员们已经着手研发新一代覆膜插秧机,合作社也正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更适合寒地黑土的水稻新品种。“努力干出新成绩,我有底气当好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雁’。”姚宏亮说。(钱玺勇 哈尔滨日报记者 郝欣 文/摄)

编辑: 张建华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