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年轻人让良田变“粮田”
殷切嘱托:
2018年9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建三江七星农场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听取园区开展精准农业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情况,向科研人员了解水稻繁育、土壤测试分析、栽培和推广种植情况。习近平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以创新攻关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四年前,与总书记握手的瞬间,那手掌的温度和传递出的力量和信念,让我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站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500亩水稻试验田里,看着不同品种、不同品系的水稻长势喜人、即将收获,园区负责人张少波回忆起总书记来到园区,他当时负责向总书记汇报土壤化验情况的情景。张少波说,总书记问得详细又专业,每次想起当时的场景,他总是特别激动。声声嘱托,言犹在耳,张少波从未忘记。
四年来,这支平均年龄33岁的青年科研队伍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守科研岗位,勇于担当、创新拼搏,不断强化科研队伍建设,努力打造科技研发平台,以科技创新攻关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为实现北大荒集团“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良田增产技术是核心,这两年我们充分发挥技术带动作用,累计推广超早育秧、侧深施肥等实用新技术31项。”说起这两年的成绩,90后技术人员李光旭的语气里带着点小骄傲。农业发展主要靠科技创新,园区每一名科研人员深知,作为头顶北大荒国家科技园区这个“金字招牌”,他们唯有在农业科技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加大科研设备更新引用上下功夫、出成果,才能把这个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张少波介绍,七星农业科技园区主要承担着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技术推广应用、农业人员培训等功能。据统计,自组建至今完成各类试验示范项目730余项,其中转化国家级科研成果48项,推广叶龄诊断、侧深施肥、毯式育秧等实用新技术29项,2019年华中农业大学院士工作站又落户园区,开展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今年重点在良种引进、良法配套、良田保护等方面开展研究,落实试验课题共60项。
大数据平台提供基础保障
金秋时节,稻浪滚滚,在三江平原的千里沃野上,看着丰收在望的稻田,张少波体悟着农业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
目前,园区新建的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成果应用于一体的农业科研管理大数据平台,就是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有机融合。平台收集了农场近10年的化验室检测数据、60年的农业气象数据以及历年各类科研课题738项,为打造农业科研基础数据库提供了保障。2020年平台将物联网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到科研生产,建立了国内领先的“农田有害气体监测”和“水稻智能叶龄诊断”系统,实现对农作物、农田环境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精确化管理,推进农场智慧农业建设。
几年来,这个团队还实施了“农艺农机农户结合、良种良法配套”的技术试验示范,充分发挥技术推广带动作用。其中,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1个百分点,全场每年可减少肥料投入超2000吨,节约成本600多万元。
让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华丽转身是这个团队2021年实现的一个目标。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的总体要求,这个团队将园区智能温室种植区进行升级改造,打造现代化“植物工厂”。新建水培展示区、气雾培养展示区实现蔬菜的工厂化生产。气雾培养作为当前农业生产中最先进的栽培模式,不仅可以缩短蔬菜生长周期,提高单位面积的复种指数,达到节本增效的效果,并且蔬菜色泽、口感更佳。目前已经培育蔬菜36个品种,3万余株,植物工厂已经实现采摘。
构建黑土保护新模式
浓浓黑土情,漫漫科研路。科研团队深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的深远意义,这也是不断激励他们这个集体从事农业科研的强大动力。
“七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014年的4.08%提升到了2021年的4.279%,实现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1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02个百分点。”七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化验室主任金立军说,这是七星人多年努力的成果。
黑土地是北大荒最宝贵的财富。近五年,七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断提升。为切实保护好黑土地,他们用“三减”行动、科学种田、科技助力不断为黑土加“油”,守好用好“饭碗田”,保护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他们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让黑土地吃上“营养餐”,重点开展秸秆还田耕作、秸秆促腐熟、控氮减磷稳钾、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等黑土地保护技术创新攻关,通过革新传统农业种植方式,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逐步构建起用养结合、生产生态兼顾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确保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
张少波介绍,他们团队在我省率先提出控氮减磷稳钾优化施肥技术,帮助种植户建立了科学的施肥模式,保护了黑土地的耕地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他们通过对水稻生长发育和生产环境状况进行信息获取,应用大数据构建水稻生产数字模型,建立了水稻智能叶龄诊断、水稻生长田间环境数据采集、水稻低空遥感田间管理等数字模型,实现了水稻生产管理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几年来,这个团队在应用寒地水稻“三化两管”技术基础上,形成了三江地区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累计推广面积3100万亩,使得水稻平均亩产由原来不足400公斤,提高到目前620公斤左右,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9亿元,实现了为良田增产提供技术支撑、为农户致富奉献智慧力量的初心和使命。
责任编辑:李澄
- 早安哈尔滨2023-10-042023-10-05
- 都市零距离2023-10-042023-10-05
- 哈尔滨新闻2023-10-042023-10-05
- “致敬祖国的建设者”指端画展开展2023-10-05
- 平房区:搭建文艺展示平台 “双节”氛围感拉满2023-10-05
- 冰城新闻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