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运输局提质增效,加快交通“三个体系建设”

来源:冰城新闻客户端编辑:王丽莉发布时间:2022-11-23 查看数0

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哈尔滨市交通运输局按照“两个纲要”要求,结合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不断提升机关工作质效,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适度超前,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率转变;由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针对我市当前物流基础薄弱、智慧交通含量低、绿色交通发展缓慢、应急运输保障任务繁重等特点,市交通运输局确定了从加快发展数字货运、创建城市绿色货运示范工程、创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整合应急运输保障资源入手,加快绿色配送、多式联运、应急保障三个体系建设,推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全面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

一、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完成阶段性目标。

经市政府同意,由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启动了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工作。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是涉及众多部门、不同物流门类、多种运输方式的系统工程,既要准确掌握城市配送需求与供给的现状,又要因地制宜的开展创新。市交通局在与市发改、商务、公安交警、工信、邮政等部门多方联动的基础上,深入细致的开展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克服各种困难,启动了《创建实施方案》基本框架构建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的有关要求,确定了以传化公路港、乾龙物流园区和龙运物流园区等国家级货运枢纽为一级配送枢纽,京东亚洲一号仓等骨干物流园区为二级货运枢纽,大型商超级快递网点为配送服务网点的基础设施创建计划;创新新能源车发展模式,明确了符合高寒地区实际的共享模式以及一整套的支持保障计划;发挥我市建设用地相对充足的优势,利用一、二级货运枢纽打造干支衔接、仓配一体的共同配送模式,通过优化物流流程提升质效,消除传统配送作业的冗余环节,提高车辆利用效率来降低配送成本和能源消耗,弥补我市地处高寒地区,新能源电动货车发展受限的不足。

共动员了物流枢纽11家、物流配送企业20家、专业仓配企业10家、邮政快递企业15家、新能源车共享运行企业2家、多式联运示范企业2家、铁路运输企业2家、航空物流企业2家,携手共建的态势已经形成。创建工作得到了省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工作专班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邀请部级专家和国内创建成功城市对我市创建工作进行了指导,对前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二、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全面实施,公铁海联运通道初步形成。

发挥交通部门的担当,主动上前一步,与铁路、民航部门沟通,支持多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公铁联运、陆空联运、陆海联运三种多式联运示范样板已经成型。龙运集团依托保税物流园和国际航空货运代理服务体系,完成创建外向型的陆空联运示范工程;建龙集团依托省内钢材货源优势和既有的铁路专用线等设施,完成创建大宗货物公铁联运示范工程。上半年,两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了省交通运输厅委托部级专家开展的评审。

与此同时,以中远海运集团哈尔滨分公司为依托,开通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经哈尔滨至大连港及鲅鱼圈港的粮食及深加工、石化和外贸班列,打通我省粮食、化工和俄货等大宗货物南下的公铁海联运大通道。目前,已形成的陆海联运大通道运能达到千万吨级,完成运输量超过百万吨,为国家粮食、化工、能源、外贸等大宗货物南下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物流支撑,成为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范本。

三、应急运输保障体系为全市应急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协调发改、商务、卫健、公安等部门和双城区政府制定保供物资接驳中转站设立方案。借鉴河北、吉林、武汉、西安等地物资中转站设立和运行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将应急物资中转站选址在位于远离市区的双城区新兴镇雨润国际采购中心园区,起草了《哈尔滨市设立保供物资中转站工作实施方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形成送审稿上报市政府。二是组建应急运输预备车队。年初制定了应急运输保障工作方案,组建了应急运输保障工作组织机构,指导各区、县(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建立应急运输预备车队,组织各种类型的货运车辆500余辆。面对突发疫情,这支应急保障运输队伍经受了疫情考验,承担了全市和支援外地消毒酒精、医疗物资、防护物资、核酸检测方舱等应急运输保障任务,做到了零失误,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表扬。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