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中的大熊猫”守护记

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王敏发布时间:2023-09-06 查看数0

查哈阳农场围绕智慧水利、水肥一体化,以科技化、数字化、信息化为支撑,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韩晓增40年如一日从事黑土地保护工作。

黑龙江日报9月6日讯 时间是最好的记录者。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强调:“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作为极为宝贵的农业战略资源,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是扛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核心任务之一,事关全局,至关重要。

我省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的56.1%。黑土地面积最大、保护任务最重。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黑土地保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和《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把黑土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作为大事来抓,落实工程、农艺、生物“三位一体”保护利用措施,持续推进黑土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9月,国务院将我省“聚焦黑土地保护利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为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通报表扬。

高位推动多措并举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作为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黑土地肥就肥在它的黑土层。

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协同创新推广体系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韩晓增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那么黑土层就相当于大熊猫的心脏,土壤有机质则是大熊猫的血液。”

这些年来,为了多打粮打好粮,黑土地透支了自己的营养和健康。

“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龙江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高位推动,统筹谋划,综合施策,长效管护。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积温带,因地制宜推广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旱田“龙江模式”和水田“三江模式”,都被国家列为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模式。

——强化工程设施建设。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田间灌排工程建设和田块整治,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配套输配电设施,改善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础条件。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265万亩。

——强化技术模式推广。持续坚持农机农艺结合,积极推广以秸秆翻埋、碎混、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为核心,配套应用米豆轮作、深松整地、粪肥还田等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构建肥沃耕作层。

——强化农田生态保护。持续突出抓好黑土耕地生态环境改善,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实现主要农作物全覆盖。

科技助力提档升级

保护黑土,科技先行。

近年来,我省与中国科学院深入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合作,围绕黑土地力提升、肥沃耕层构建开展科技攻关,打造“用得上、有影响”“推得开、留得下”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硬核技术,构建更加成熟、有效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组建黑土地保护利用专家组,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提高黑土地保护科技创新能力。

国际农业教育科学院院士韩贵清作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黑土研究院主席,立足龙江打造国际黑土合作平台,先后三次组织全球31个国家和欧盟的黑土地保护专家线上召开黑土保护利用高峰论坛,为我省黑土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优科技支撑。

“良医将治之,必究病所因。”黑土保护专家们千方百计为黑土耕地把脉会诊,辨症施治。

——“定位”样本,了解黑土退化过程。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有个全国最早的黑土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站及黑土资源库,几代人连续44年监测土壤肥力变化,保存了近50年的土壤样本。这里形成了完备的黑土数据库和样品库,是黑土专家们非常信赖的黑土耕地宝库。

——“CT”扫描,给黑土地建“健康档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16家单位,在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开展了天空地立体监测实验。通过“大体检”,收集黑土地全方位“CT”扫描影像,为900平方公里的黑土地建立一份完整的“健康档案”。

——模式升级,给黑土地保护建模打样。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协同创新推广体系集聚黑土耕地保护方面的30余位专家,他们致力于将“龙江模式”升级为2.0版,将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问题聚焦到黑土层保护与粮食产能提升,一是提高土壤培肥物质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的效率,二是更加注重通过玉米大豆轮作提高土壤健康,生产出更加优质的绿色农产品。

——制定“标准”,为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邹文秀团队围绕“龙江模式”,陆续完成黑龙江省区域内所有黑土地土壤类型肥沃耕层构建的8项地方标准制定,其中《耕地肥沃耕层构建技术规程》已经上升为行业标准《东北黑土区旱地肥沃耕层构建技术规程》,在全国率先形成了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地方标准体系,为包含龙江在内的整个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长效保护久久为功

黑土地形成需要日积月累,黑土地保护也非朝夕之功,黑土“保卫战”注定也是一场“持久战”。

我省依托“一法一条例”,建立了黑土地长效保护机制。全面落实“田长制”,338.6万各级田长尽职尽责,形成全领域、全要素、全覆盖的黑土地保护态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体系;坚持系统施策提升耕地质量,积极推广“龙江模式”和“三江模式”,配套应用米豆轮作、深松整地、粪肥还田等措施;持续强化病虫疫情监测网点建设,更新改造施药机械,促进农药减量增效,严把废弃物处置关口,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为了让更多的技术人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我省将黑土保护纳入农技推广骨干培训计划,提升基层农技人员技术服务能力。

“多年的秸秆覆盖模式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生物性状,一些地块有了蚯蚓,还能减少土壤风雨侵蚀,玉米产量提高10%以上。”作为291农场农服公司的技术顾问,陈国建利用各种途径推广这项技术,“走到哪儿,就把保护性耕作推广到哪儿。”

农民也收到了保护黑土地的实惠:大豆的蛋白质也增加了,玉米粉质、胶质的程度都增强了,收粮的商贩都提前定粮,收粮价格比不实行黑土地保护的时候增加3分钱到5分钱。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加强黑土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