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沃野,这里的“丰”景美如画

来源:HRB蓝网编辑:白锋发布时间:2023-11-17 查看数0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商品粮战略基地,粮食产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黑龙江也因此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黑龙江总站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农业宣传报道工作,连续3年在春耕和秋收阶段联合总台多平台、黑龙江省内多部门及省、市、县媒体共同发起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在黑龙江总站,不夸张地说,每个记者都有农业新闻的报道经验。

这个秋天,黑龙江总站再次举全站之力,为全国观众带来了全方位、多⻆度的秋收报道。今年黑龙江的秋收报道与以往有哪些不同?记者们在与种植户的相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记者王海樵探访黑龙江垦区八五六农场秋收情况

数字化助力农业生产,这里的丰收“轰隆隆”

你印象中丰收的场面是什么样?是乡间小路上拖拉机里装着刚刚收来的稻穗偶遇邻居时的寒暄,还是晒场里挥动铁锹扬起稻子脱壳的瞬间?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黑龙江丰收的图景里,早已找不到这样的画面。

位于虎林市境内的黑龙江垦区八五六农场,有一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整个示范区的水稻种植面积达1.5万亩。收割机车、运粮车、深翻机车、卫星激光平地车等各类大型农用机械,在田间地头进行着紧张的秋收作业,每一种机械各司其职,又相互紧密连接。这是黑龙江总站记者王海樵和同事一起发回的秋收报道之一。在总站的秋收报道中,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已成为近年来黑龙江农业发展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据记者介绍,目前,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这里已经能够做到耕种管收全部环节机械化、智能化。在农场很少能看到种植户的身影,有的只有各种农用机械的轰鸣声。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大数据采集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让农机越来越智能化。记者特别提到,今年的秋收,当地还实现了无人驾驶收割机跟接粮车的无缝对接,智能收割运粮系统装载了北斗智能导航系统和无人驾驶系统以后,只要将地块的信息录入机车的系统内,规划好作业线路,收货机车就可以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来自动进行水稻的收获作业。

据了解,像八五六农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这样的智慧农场,在黑龙江垦区目前有16座,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超过了2亿亩。

“秋收报道一年又一年,作为记者,我们眼见着大型农业机械从进口到国产化,不断迭代,不断创新。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代表,它们的发展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缩影,让全国的观众了解我们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成就,就是我们的任务。”王海樵说。

记者李鑫(右)与二亮(左)一起查看水稻生⻓情况

“二亮救人”有续集,五常飘来稻花香

今年夏天,台风“杜苏芮”给黑龙江多地带来罕见洪涝灾害。黑龙江五常一位名叫二亮的农民不顾个人安危救了同村赵老五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视频里,洪水袭来,开挖掘机加固堤坝的赵老五被冲进湍急的水流,生死关头,二亮毫不犹豫拿起橡胶圈跳进洪水划向赵老五,二人幸运生还。因为这条视频,黑龙江五常农民二亮为许多人所熟知,很多网友称他为“平民英雄”。前不久,水稻收获进入收尾阶段,黑龙江总站记者李鑫再次来到五常,见到了站在曾被洪水淹没地里的二亮和他的乡亲们。

二亮本名叫董明亮,是五常市新起源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带领着30多户入社农民打理着2600多亩土地,尽管今年的洪水冲击了合作社的部分地块,但受淹程度普遍较轻。当记者问到洪水对稻田有多大影响时,二亮拿到收获到手的粮食后,给出了确定的答案:“今年水稻长势非常好,来霜来得晚,稻花香根的粒都上满了,都非常成熟,今年是个丰收年!”

洪水退去,网上的热度退去,二亮的头等大事仍然是种好地、带动乡亲们增收。但8月份救人的故事也并非全无回声,二亮注册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他告诉记者,一开始还觉得忐忑:“这么多人表扬我,我已经受之有愧了,还让我把名字注册成商标去赚钱,我感觉心里过不去。然后网友们就劝我说,注册商标不是为了让你自己赚钱,是为了让你继续发挥二亮的正能量,树立一个和你一样实诚的品牌,也为乡亲们增加一个增收的渠道。”二亮如此便释然了。作为合作社的当家人,也为了让更多关注稻花香的人吃到今年的新米,现在二亮白天在地里当农机手,去米厂当监督员,晚上便回办公室接着做带货主播。

“五常大米”家喻户晓,“稻花香”品牌名扬天下。在五常蹲点的一周时间里,李鑫见证了二亮的忙碌,也看到他和合作社所有农户对这片土地的坚守和对稻花香品牌的呵护。“真正对他们抢抓农时的干劲、应收尽收的执著、颗粒归仓的信念所感染,才能深刻地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的更深层内涵。”李鑫说。

记者于文波(右)采访水稻种植户李丹(左)

灾后自救抢收成,丰收故事暖人心

二亮和合作社农户很幸运,他们的地块受洪水影响不大,但在五常、尚志等地一些受灾严重的地区,有些处于低洼地段的水稻田便不那么幸运了。黑龙江总站记者于文波和李鑫也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的抢收故事。

于文波一行来到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采访了一对夫妻,他们种了300多亩水稻,有近70亩地被水淹过。记者回忆,刚到那里的时候,夫妻俩还没有开始收割,不知道产量如何,因此很惆怅,面对采访也很抗拒。“他们其实代表了当地一部分受灾农户的现状,所以还是很希望他们能接受采访。”于文波和同事商量后,决定先把摄像机和话筒都收起来。赶上午饭时间,他们从乡里订了一些盒饭带到了田里,分给大家一起坐在地头边吃边唠家常。聊着聊着,女主人李丹就开始说起了种地的事,可能是东北人DNA自带的热情,夫妻俩也不再排斥采访。虽然有70亩地“过水”,但收成却并未像想象中那么糟糕,摄像机也记录下了夫妻俩在收获第一车稻子之后,由愁容满面转为喜笑颜开的全过程。

在尚志、五常,记者看到,虽然有一些地块受灾了,但并没有影响整体的产量。大部分没有受灾的地块经过精心管护,加上9月天气普遍较好,水稻的长势好于往年,实现了“以丰补歉”。此外,于文波还介绍,许多采取订单式水稻种植模式的合作社和农户,有的会因灾减产导致货源紧张,为了避免对农民的收入、消费者的信任、品牌的声誉造成打击,满足新米的市场需求,经营者们也互帮互助,解决了断货难题。对于一些个别因地块产量低而影响收入的农户,除了积极推进保险赔偿外,乡镇政府还和金融机构对接,为农户争取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以保证明年能够正常春耕生产。

丰收科普小课堂,水收蔓越莓开眼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黑龙江的秋收是金黄色的,水稻、小麦、大豆、玉米……其实,黑龙江的丰收还有许多种颜色,比如:蔓越莓的红色。

提起蔓越莓,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蔓越莓果干,很少有人看到过蔓越莓鲜果,黑龙江总站记者辛萌也是如此,“作为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参与今年的报道我才第一次知道,就在我的家乡黑龙江,隐藏着4200亩蔓越莓种植基地。我们的报道带观众看到了亚洲最大蔓越莓基地的水收震撼场面。”

在抚远市红海职业蔓越莓种植基地,辛萌一行用镜头带领观众们看到了已经注满水的蔓越莓田,红彤彤的蔓越莓果漂浮在水面上,被围成大大的心形,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格外耀眼。据介绍,抚远因地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有着丰富、纯净的水资源,再加上当地寒冷的气候,非常适宜蔓越莓的生长。这里的蔓越莓种子还曾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创下国内蔓越莓“太空育种”先例。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国家自有的蔓越莓种植产业,辛萌和同事们还把蔓越莓报道制作成了新媒体科普产品。“新媒体特别适合生动、有趣、轻松的选题,蔓越莓水收就很符合这一特点,另一个关注点我们放在了蔓越莓的加工产品上。”

她介绍,大家印象中的蔓越莓产品一般都是果干、甜品等,但这一次抚远之行,他们找到了蔓越莓新的“打开方式”。“利用蔓越莓营养丰富、抗氧化等特点,种植基地现在已经研发出了蔓越莓的啤酒、面膜、口红等产品,这是我们之前没想到的。”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