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启新程,笃行向未来,肩负光荣使命,承载人民重托。2月2日上午,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开幕会议。
集众智可定良策,合众力必兴伟业。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是各党派团体、各界别委员们履职尽责的真实写照,一条条诤言良策,一个个真知灼见,委员们言语铿锵,在新征程新远航上奋楫前行。
“加快我市测量仪器制造和测量服务产业发展”“如何做好亚冬会志愿服务工作”“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安全应急产业 助力打造‘先进制造之都’”“打造全产业链节粮减损长效机制 助力我省千万吨粮食产能提升行动”……8篇大会发言、29篇书面发言紧密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亚冬会志愿服务、发展地方特色安全应急产业、打造全产业链节粮减损长效机制等各个方面,委员们经过调查研究、深入思考、集思广益后,提出了富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培育壮大测量仪器制造产业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元兴泰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书波
精密测量是支撑高端装备制造质量的基石,只有测得准才能造得精,培育壮大测量仪器制造和测量服务产业,对于实施测量强国、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大意义。应建设测量产业园区,把规划建设测量产业园作为大力发展测量产业的第一步,提供专业的配套服务,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出台优惠政策,不断吸引测量仪器制造和测量服务企业入驻园区,全力打造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测量产业园区。应支持哈工大等单位与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建立对接机制,在测量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和实验室,并提供配套启动资金,支持哈工大等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专项进行对接,做好测量服务保障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应建立发展测量产业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产业发展资金的引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测量产业,为发展测量产业提供充足的金融保障和资金支持。成立测量研究院,进行技术攻关和创新,推动测量仪器仪表技术突破、装备质量性能提升。应建设测量装备制造专业孵化器,推动测量装备制造上下游产业创新成果快速在我市落地转化,全力提升我市测量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搭建测量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进程,切实从根本上解决机械加工行业普遍存在的“重设计轻工艺”的问题,全面提升制造标准。
科学分类精准培训
做好赛会高水平志愿服务工作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体育教研部副主任 侯建鹏
办好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需要一支专业、热情、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能否做好赛会高水平志愿服务工作是衡量一个赛事是否成功的核心标准之一,也是检验赛事主办方办赛能力的试金石。应科学分类,精准服务。赛场志愿者需要掌握雪上和冰上滑行的技能,场外志愿者需要进行详细系统的志愿者服务培训,赛场紧急医疗志愿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医疗急救知识,医疗健康服务志愿者要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的特殊优势,更好地向亚洲各国运动员宣传中医药文化。应规范培训,统一标准。发动全市力量广泛招募亚冬会志愿者,制定亚冬会志愿者招募标准,重点从在哈高校大学生以及具有专业领域背景的技术人员中选拔。按照志愿服务类型,由组委会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对志愿者进行封闭培训,内容涵盖赛事基本信息、志愿服务理念、志愿岗位要求、礼仪规范、紧急情况应对、安全教育等方面。制定亚冬会各类型志愿服务标准,考核标准,通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纳入亚冬会志愿服务队。应精细管理,统筹安排。建立志愿者分级管理制度,制定专门的亚冬会志愿服务工作职责和管理办法,对于被录用的亚冬会志愿者,与原单位进行沟通,以保证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间能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做好赛后志愿者表彰激励工作,树立典型,为后续哈尔滨赛事志愿服务工作积累经验。
发展地方特色安全应急产业
助力打造“先进制造之都”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黑龙江启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鑫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公共安全体系离不开高水平安全应急产业的强力支撑。应积极在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应急服务等方面学习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强化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全面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设立政府安全应急产业专家委员会,针对事故和灾害多发领域,加强政策研究,梳理产业链,开展顶层规划设计。应推进供需创新协同,打造“创新链”,通过产学研合作与风险投资的加持,扶持有“独门绝技”的初创企业发展,组建安全应急产业创新联盟,助力打造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链”。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支持安全应急产业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拓展产业链,鼓励有发展基础的大型企业发展安全应急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开展应用试点示范,加强供需产品与服务对接,实现关键时刻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找得到”支,持与各类应用方开展资本、技术、经营等多种方式的合作,共同营造“应用链”。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围绕安全应急产业供需和市场推广,加强供给部门与用户部门间的协调推进机制,加速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银发精英作用
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民盟盟员、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 金光泽
“银发精英”是离退休人群中身体状况良好、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专业技能资质的人员,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崇高的社会威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治理才能,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应聚焦高精专尖取才选才,盘活人才存量“资源库”,按照不同领域、行业做好银发专家分级分类,建立“一人一档”银发专家档案,打造我市银发智库数据库,设立专门的资金或奖励计划,提供项目资金、技术支持和宣传推广等,鼓励银发智库成员带项目、带资源。瞄准供需匹配引才用才,搭建银发生辉“大舞台”,结合各行各业系统的实际,统筹制定“银发精英”人才汇聚计划实施方案,对于产业项目急需紧缺但无人报名的岗位,用人单位应积极在全国范围内检索符合条件的银发精英,通过有关部门搭桥,主动联系、聘用银发精英。完善激励保障护才爱才,织密人才服务“保障网”,设立灵活多样的弹性工作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以退休返聘、全职技术顾问、专家工作室、项目化攻关等柔性引才形式,长期+短期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全社会重视、关爱和尊重银发人才的良好环境。用好康养家底养老享老,激活银发精英“源动力”,依托我市气候、自然生态等特色优势,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实现旅居康养产业发展与银发精英人才集聚同频共振。
盘活存量
让闲置商铺由“闲”变“现”
发言人:市政协常委、民盟哈尔滨市委主委、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孙凤玲
街头巷尾的商铺本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和招商引资的“翡翠原石”,如今却因种种原因变成了“沉睡资源”,不仅不产生经济效益,反倒造成资源浪费和贬值,影响城市整体商业活力。应深入调查“摸家底”,适时介入当好“店小二”,商务主管部门深入辖区进行摸底调研,适时、及时介入闲置商铺盘活工作,借鉴商业开发商、运营商的专业经验,为定向招商盘活商铺提供智力支持。应分类施策“明方向”,重构有效商业“生态圈”,重构“商业定位”与“产品定位”,针对不同闲置商铺类型、所处区域、周边业态等情况,结合产权方意见,分类指导、分类施策,用“以变应变”的方式不断调整,最终实现闲置商铺的逆境重生。应创新业态“找出路”,打造消费者“心头好”,当前新奇体验、视觉冲击、情绪价值、人间烟火等成为消费者追求的主要卖点,在盘活商铺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注重“物以稀为贵”,以稀缺性和新鲜度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应细化服务“强保障”,激活经济发展“一池水”,政府主导建立“商业载体出租出售供需对接平台”,让商铺快速脱颖而出,为商铺的盘活增添助力,开拓招商渠道,为企业和产权方提供全流程服务,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在做好闲置商铺盘活利用的同时,要完善落实人才配套政策和服务,让他们有归属感和幸福感,靠情怀留人、事业留人,以丰盈的人气提升城市整体商业活力。
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哈尔滨环保技术咨询推广中心主任 李晔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有效推动了新能源车使用量、保有量的提升,随着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推广,新能源车充电设施需求也会大幅提高。应统筹规划,分布实施,明确牵头部门,落实工作责任,市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市范围内可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物理空间展开专项调研,依据调研结果组织专家对我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政府拉动,企业参与,做到可持续发展,先建设一批充电设施,解决当前充电难、充电慢、充电远等问题,后续再吸引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逐步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应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有实力企业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加大改善营商环境,政策招商力度,吸引企业参与我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有市场、有利润的环境中培养一批本地企业,这样产业就能得到发展,问题才能有效解决。与城市建设工程深度融合,发展特色充电基础设施,充分与我市老旧城区改造等民生建设工程相结合,充分利用闲置、空置的物理空间,进行室内、外充电换电站交叉建设。应依托教育科技资源,发展新能源电池技术及产业链,整合科研资源,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进行攻关,开发适合高寒地区使用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进行市场孵化。数字化赋能,提供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贴心服务,加强新能源产业建设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市民的低碳、绿色生活认知,为市民提供真正贴心的充电服务。
打造全产业链节粮减损长效机制
助力千万吨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发言人:市政协常委、黑龙江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兼中法学院副院长 祝洪章
我市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当前,生态环境约束、要素投入约束、调结构约束、病虫灾害约束、质量农业转型约束“五大约束”对我市粮食技术性增产带来巨大压力。应高标准构建全链条节粮减损地方立法,通过立法明确粮食减损和食物再生利用目标,建立反粮食和食物浪费削减机制,压实主体责任,使粮食减损不再只是不被热衷的“隐性”成绩。建立粮食损耗调查评估制度和节粮减损标准体系,全面摸清粮食损失浪费底数,评估主要粮食作物减损范围,高标准制定完善绿色仓储、粮食适度加工、全谷物、新型粮机装备等在内的粮食节约减损标准体系。 应进一步强化消费前端节粮减损,夯实“种”的基础,改进“收”的装备,推进低温仓储工程建设项目,加快“智慧粮库”建设,推广新型专用散粮和成品粮集装运输装备及配套装卸设备,开展成品粮油过度加工专项治理,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做实做细消费环节反食物浪费,补贴“中央厨房”,加快主食配送中心和冷链配套体系建设,创建一批节粮中心和科普基地;设置反食物浪费社会“红黑榜”。 应加强节粮减损研发和配套投入,加大高校院所、企业节粮减损技术和设备研发的专项投入,加强“产运储加消”减损增效关键技术攻关,对节粮减损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融资、财税补贴支持,鼓励院校开展节粮减损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
进一步推动惠企政策执行到位
多维度发力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王旭东
近年来,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民营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还有民营企业对有些政策执行到位程度有持不同意见。建议牵头部门统筹开展广泛宣传工作,实现政策宣传,对政策进行专业化的文字、视频等方式解读,对政策实施对象、兑现条件、兑现流程进行准确说明,确保政策读懂会用。通过行业商(协)会做好精准宣讲,实现政策知晓率的靶向投放。加快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实现企业端的一键可查,一查即懂,加快建设政策检索数据云平台,有效提高政策知晓率。普惠政策兑现实现全流程云审批,网上提交、网上办结。确需线下审批的,实现一站式服务,提高政策兑现效率,为确保政策落实落地,要配套出台实施细则,明确政策惠及对象范围和基本条件,在细则中设定惠企政策条件,加强兑现申报的实施效果量化考核,定期梳理、复盘、研判各类政策执行效果,有效保证惠企政策的实施落地。区、县(市)属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政策,通过调研、座谈、包保等形式,深度了解本辖区、本领域内企业的政策需求,每个部门都应梳理一批符合本领域服务对象的优质企业,养成围着企业转的习惯,努力践行服务型政府,常态化帮助企业做好合规体系建设,共同营造有利民营企业安心创业的宽松环境,多维度发力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