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实践 加强新质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配置

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王坤发布时间:2024-06-22 查看数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数字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主力军,我省应牢牢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打好组合优化拳,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数字人才“雁阵”,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龙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强化数字人才自主培养

培养数字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打造一支规模壮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提高数字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是关键。

应依托省内高校、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组织,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建立和完善“政校企”一体化数字人才培养联盟,建立数字技术大师工作室,加大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力度,搭建和完善数字领域博士后流动站,推动数字技术人才红利持续释放。

要加大高校培育数字人才力度,围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重点数字人才培育基地,加速构建数字专家智库。对标国家标准,加快推进工学一体化数字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数字领域知识图谱,规范数字领域培训教程,加强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招生规模等方面向数字人才倾斜,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复合型、创新型数字人才培养。

提升企业承载数字人才能力,面向企业征集数字领域重大发展需求,深化“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共建共管数字产业学院。建立数字技术实训基地,开辟校企数字人才互通培训绿色通道。不定期开展校企联合培训班和数字技能比赛,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数字人才总量与素质双提升。

打造数字人才生态圈

强化数字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数字人才,支持留学回国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数字人才团队。联合省内龙头企业和哈工大等高等院校建设数字产业园,建立数字领域院士工作站和专家工作室,因地制宜制定数字人才引进清单,吸纳高层次数字人才入驻园区,支持数字人才在园区内创新创业,加快释放数字人才集聚效应。

完善数字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以能力、实绩和潜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不拘一格“引”人才,让数字领域展现出领军潜质的青年人才放开手脚干事业。完善数字技术专业人才评价标准,落实数字人才互认制度,促进人才等要素跨区域流动。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领域,健全数字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标准体系,促进和推动数字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数字人才激励机制,加速落实相关奖励政策。

加强数字人才服务保障。数字人才不仅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吸引和留住数字人才,要靠真金,更要靠真心。引人才靠政策,留人才要靠服务。应建立育才、引才、留才、用才全周期服务体系,围绕购房安家、家属就业、看病就医、子女入学等解除数字人才后顾之忧,给予数字人才充分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为数字人才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发挥数字人才队伍能动性

用好数字人才,重点在于因才施策和打造自由、开放的交流合作共享平台。要给予数字人才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最大限度提升数字人才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能力,以科技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大数字人才使用力度。要强化政策指引作用,营造数字人才各显其能、自由创新的良好环境。构建以信任为基础、创新为导向、互促为目标的数字人才使用机制,发掘数字人才的优势特长,搭建数字人才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高能级平台。鼓励企业提供重大问题解决场景,让数字人才尽展其能,更加有效地释放数字人才的活力,促进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数字人才价值。应围绕重点研究领域搭建数字人才交叉合作平台,鼓励数字人才和团队根据自身优势,发挥特长,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促进不同团队间形成优势互补,实现数字人才和数字创新的“双向奔赴”。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