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亚冬故事|刘海云:26个月,我们为亚洲奉献了一届精彩赛会

来源:冰城新闻客户端编辑:王丽莉发布时间:2024-06-22 查看数0

哈尔滨市宣信街50号,一座老式四层小楼,现在是省老年体育协会和省体育局老干部活动中心所在地。对82岁的原省体委主任刘海云来说,这里既是现在他与牌友们切磋牌技的地方,也曾留下他人生中最为珍贵的记忆。

1993年末到1996年2月,这里曾是第三届亚冬会组委会的办公地点。作为组委会秘书长的刘海云,和同事们在这里经历了26个月的忙碌,为全亚洲奉献了一届成功且精彩的冬季体育盛会。

刘海云接受采访

缘起 从一篇报道产生的想法

刘海云说,关于哈尔滨第三届亚冬会的故事,要从报纸上的一篇报道讲起。

1992年9月,《中国体育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原定的举办国朝鲜,放弃了第三届亚冬会的举办权。看到这则消息,时任省体委(省体育局前身)的主任刘海云动了心思:我们黑龙江、哈尔滨,能不能把这届亚冬会接下来?

在那之前两年,作为第一次在我国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洲际体育赛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在全国引发了空前的热潮。举办亚冬会,让大型综合性洲际冰雪体育赛会来到中国,对于宣传黑龙江、发展黑龙江无疑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怀着这样的想法,刘海云组织省体委党组成员召开会议,商讨承接第三届亚冬会的可能性,随后形成报告向省委、省政府进行了汇报,得到当时省领导班子的肯定和支持,申办工作随即启动。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国内有同样想法的不仅黑龙江一省,同为冰雪运动大省的吉林省也向当时的国家体委提出了申请。经过权衡,国家体委决定,还是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向亚奥理事会申办第三届亚冬会。

“当时我们的冰雪运动传统、场馆设施有一定优势,最重要的是1991年在哈尔滨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非常成功,为我们加分不少。”刘海云回忆说。

申办 12个大箱子带去一次展览

“1993年12月2日,那一天我们获得了第三届亚冬会的举办权。”刘海云说,30多年了,他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

当时向亚奥理事会提出申办第三届亚冬会的,除了哈尔滨外,还有韩国的江原道。经过前期的申办流程及一系列考察工作之后,1993年12月初在科威特城举行的亚奥理事会第12次代表大会将最终决定第三届亚冬会的举办地。

1993年,刘海云与时任亚奥理事会主席、科威特法赫德亲王握手。(翻拍)

申办代表团出发的日子是那一年的11月28日,全团共14人,刘海云是副团长。全员乘坐航班经济舱前往科威特。

记忆深刻的是,全团几乎每人都携带了一个大箱子。“箱子里是我们准备的图片资料和展示用的架子,为了争取成功,我们准备了一个小型展览,力争全方位展示我们黑龙江的冰雪文化、体育传统以及相关场馆设施等。相比之下,韩国方面只准备了相关文字材料。”

准备充分、诚意满满的哈尔滨申办代表团,最终打动了亚奥理事会。亚奥理事会第12次代表大会上,时任巴基斯坦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瓦吉德·阿里提出的“由哈尔滨举办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江原道举办1999年第四届亚冬会”的建议,最终获得通过。

难题 26个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申办成功之后,真正的压力也就来了。”刘海云说。

从1993年12月获得举办权,到1996年2月亚冬会开幕,留给黑龙江的准备时间只有26个月。虽然有过举办全国冬季运动会的经验和基础,但距离亚冬会的要求却相差甚远,除了比赛场馆等赛事设施,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也都不具备举办大型综合性洲际运动会的条件。

刘海云举了一个例子:申办期间,1993年2月,亚奥理事会代表团到亚布力考察,之后需要通过电话向国外汇报考察情况。当时的亚布力滑雪场,只有一部老式的手摇电话,还是那种用电话线的,需要从亚布力接到尚志,再从尚志接到哈尔滨……一段一段接到国外。这样的通讯条件,显然达不到办赛要求。

1993年,第三届亚冬会申办期间,亚奥理事会考察团到亚布力滑雪场考察。(翻拍)

刘海云回忆,为了赶上进度,整个筹备工作借鉴采用了军工常用的倒推法制订台账,并且确立了“白天不开会”的原则,各部门白天忙具体工作,每天晚上下班后开会汇总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并且当天晚上必须形成会议纪要,以便在第二天的工作中落实。

亚冬会速滑比赛场馆——黑龙江省速滑馆的建设,在当时是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当时国内没有室内速滑馆,也就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说到这里,刘海云脸上露出一抹骄傲的微笑,“这事幸亏我之前长了个心眼。”原来,1988年的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省体委收到了组委会的观摩邀请,总共给了5个名额。当时刘海云就已经有了“黑龙江早晚要有室内速滑馆”的想法,于是特意邀请了一位哈工大的建筑学教授一同前往,重点观察了卡尔加里速滑馆的结构。因此在确定要将省冰上训练中心的速滑场地改造成速滑馆以后,拆除原有制冷管线的同时,这位哈工大教授也在进行设计,到前期工程完成,设计方案也出来了,丝毫没有影响工程进展。

成功 克服难题获得全亚洲赞誉

“用时540天,完成了以主会场为重点的哈尔滨八区体育中心8大项37小项工程;用时580天,完成了总面积22000平方米的省速滑馆工程;800个日夜,完成了从阿城到亚布力滑雪场近200公里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一整个工兵营的解放军战士,生生把一座山开凿成了跳台滑雪场地……”尽管已经过去近30年,这一组组数字仍然深深地印在刘海云心中,作为亲历者,这些是他的骄傲。

刘海云在亚布力滑雪场考察第三届亚冬会跳台滑雪比赛场地建设情况。(翻拍)

就在第三届亚冬会即将开幕的关头,组委会又遇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那个冬天,几乎没怎么下雪。刘海云说,放到大规模使用造雪机的现在,这根本不是个问题,但在当时,即便把国内所有的造雪机都集中起来,也仅够在天然雪的基础上进行一定补充。“为此,我们只能采用最笨的办法,从树林间、灌木丛里……四处找雪,运到比赛场地亚布力大锅盔山上,铺成了比赛用的雪道,以至于到比赛时可以看到,除了雪道以外,亚布力其他地方都是‘秃’的”,刘海云回忆说,“当时亚奥理事会的官员和各国的运动员都说,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完成的奇迹。”

第三届亚冬会,第一次在本土作战的中国代表团,共获得15金7银15铜的佳绩,涌现出杨扬、申雪、赵宏博等一大批日后的冬奥冠军、世界冠军。让刘海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最后进行的女子冰球决赛,在主场观众的欢呼呐喊声中,中国女冰战胜日本队。由于女子冰球是在当届第一次成为亚冬会比赛项目,中国女冰夺得的也就是亚冬会历史上第一枚女子冰球金牌,同时也让中国代表团以一枚金牌的优势超越哈萨克斯坦代表团,历史上第一次登上冬奥会奖牌榜首位。“从启动申办工作开始,我们为亚冬会忙活了三年多时间。最终我们为亚洲呈现了一届成功而精彩的冰雪盛会,再加上我们的运动员也取得了佳绩,当时那种兴奋我仍记忆犹新。”刘海云说。

刘海云向记者介绍第三届亚冬会申办、筹备期间的老照片。

收获 为中国冰雪体育留下丰厚遗产

刘海云2000年离开省体委主任的岗位,在这个岗位工作的十余年让他与体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也让他受益至今。

刘海云说,自己一直坚持“桥牌健脑、走步健身”,每天到自家楼下的儿童公园沿着马家沟河散步两次,每次走足两公里,每周三次到曾经的亚冬会组委会办公楼、如今的省老年人体协和牌友们打桥牌。巧的是,现在省老年人体协的桥牌室,正是他当年的办公室。他家里的电视只要开着,基本都锁定在体育频道。另外,他至今还经常参与一些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

第三届亚冬会组委会办公楼,如今是省老年体协所在地。

回首从1996年亚冬会到如今,中国冰雪体育近30年的发展,刘海云感慨颇多。他认为,当年举办第三届亚冬会,为冰雪体育设施建设带来了契机,此后的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包括明年即将举行的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当年建设的场馆都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冰雪运动的普及,也和第三届亚冬会的举办有非常大的关系,尤其是亚布力滑雪场,在那之前完全是专业运动队的训练场地,从那以后也迅速发展为国内发展较早、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滑雪旅游目的地。此外,第三届亚冬会也培养了高水平的冰雪体育人才团队,不仅仅是教练员、运动员,还包括制冰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如今黑龙江的冰雪人才规模仍在不但扩大,通过向兄弟省份的输入,对全国冰雪体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

对于即将举行的第九届亚冬会,刘海云相信,作为第二座“双亚冬之城”(两次及以上举办亚冬会的城市),哈尔滨必将再次为全亚洲奉献一场精彩的冰雪体育盛宴。尤其是在经历了上个冬天冰雪旅游的火爆之后,哈尔滨也将因为亚冬会的举办,散发更加迷人的魅力。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