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建设的路径探析

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王敏发布时间:2024-08-21 查看数0

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提到:“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同样,党的建设要想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必须从蕴含“以人为本、刚柔并济、民为邦本”等思想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将其中的历史智慧与思想精髓融入党的建设中,才能不断提升执政党的文化软实力,将党建工作做深、做实。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思构建理论体系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科学的理论体系既是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引擎。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每逢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都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集中解决党内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自然法则等,这些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出“仁者爱人”“见贤思齐”“贵和尚中”等思想精髓,可为党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一方面,理论融合是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将其与党史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廉政文化等深度对接,并通过文化宣传、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方式融入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以更具民族性、先进性的理论体系守住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高地。另一方面,理论创新是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各级党组织应鼓励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并借助漫画、电影、公益广告等现代化方式予以呈现。同时开设“智慧党建”理论文化学习专栏,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心加强阵地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悠久丰富、源远流长,蕴含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丰富的价值观念,在培养党员道德品质与精神境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建设中的培根铸魂与启智润心,需要党组织重视阵地建设,更好地引导广大党员正心修身、固本培根。

一方面,遵循“规范有序、重点突出、简洁鲜明”的要求,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修身之道,建设文化活动室、布置文化宣传墙、建立红色文化展览馆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各级党组织应积极开展中华文化道德讲堂、德行故事分享、《礼记》诵读会等活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的有机融合中深化党建引领、提升育人成效。另一方面,党组织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制作以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在线课程、微电影等,并通过历史再现、实景课堂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行畅通实践渠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观念、伦理准则和行为指导原则,如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交往智慧,可指导党员在工作实践中更好地履行职责,进而将丰富的思想转化为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精神动力。因此,需要注重学用结合,通过一系列实践行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建设中,引导党员将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方面,党组织内部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广大党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使党员在亲身参与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党组织外部应建好“为民服务”驿站。“为人民服务”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者爱人”的精神传承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因此,党组织应突出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地制宜地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先锋驿站、联合工作站等,并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网格群等,通过志愿服务、惠民活动等实际行动解决关乎人民群众的“关键小事”,进而实现从“点点红”到“面面红”。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与引导研究“(编号22KSC301)的研究成果。

上海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联盟2023年德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育框架、实施途径及评价机制研究”(编号DYLM2023004)与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2024-2026 年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情感挖掘的高职院校学生评教机制优化与应用研究”(编号1QYB24143)的研究成果。

谭英磊(作者系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