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中社会工作参与机制及策略研究

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王敏发布时间:2024-09-24 查看数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推动乡村振兴,既需要“塑形”,也需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和灵魂工程,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求、实施细则和目标更为科学化、专业化,加之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特殊性、具体性,更需要以社会工作的介入,建立起社会工作主体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价值亲和”和服务契合点。因此,重视乡村文化振兴中社会工作的介入,重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输送更多社会工作力量,是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挖掘特色资源塑造乡村文化品牌

以社会工作的介入助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主体的专业所长。基于对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以优势文化品牌为特色的治理机制,从而充分调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优带优,以文铸魂。一方面,社会工作主体应深入乡村生活实际,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信任关系和专业关系,以便认真考察和掌握乡村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包括特色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乡村语言文字、民风民俗、家教家风等各种物质类和精神类的宝贵文化资源。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主体应在系统考察和全面了解现有乡村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与当地村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工作者等共同筹备建设乡村文化特色资源库,依托本地特有文化资源,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选取兼具代表性与教育性的乡村文化资源纳入特色资源库中,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和科学研究提供素材支持。此外,社会工作主体要加强与信息化人才、网络运营主体等的交流合作,依托技术赋能打造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和数字展馆,展示乡村特色的文创产品、农特产品、民俗活动、旅游景点、特色服饰、文化产业等,以提升乡村文化IP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主体要加强对村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印发宣传手册,组织村民参加文化宣传讲座,引导广大村民树立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思想重视和价值认知,激发广大村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营造文化气氛强化公共服务水平

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社会工作,鼓励支持社会工作主体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社会治理行为,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渠道。因此,社会工作主体要主动强化自身业务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注重营造积极向上、崇尚文明的乡村文化氛围,从而带动广大乡村村民自主提升自治自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助人自助,隐性培育。社会工作主体应全面了解广大村民主体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广大村民的精神生活。一方面,社会工作主体可抓住春节、中秋、元宵、端午等特定节日契机,组织开展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的文化展示活动。同时,社会工作主体要加强活动前后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村民和外地游客参与其中,感受乡村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魅力。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主体可链接各种社会资源共同投入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中。在邻近学校、幼儿园、展览馆等地,建设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以增强文化设施集群性。同时,加强学校图书馆、教学楼、展览室、党团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文化广场等的修复和改建。此外,社会工作主体可与广大村民一同参与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书屋”“美丽乡村文化墙”“乡村孝德讲堂”等,引导广大村民在各类文化活动中自觉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塑文明之风、和谐之风。此外,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充分链接资源,在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支持下,组织开办“文化传承专项培训班”,组建一支涵盖不同年龄层次的文化活动队伍和文艺宣传队,在以老带新、“传帮带”的过程中,促进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为乡村文明风尚的延续注入鲜活生命力。

参与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加强乡村自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定期开展乡村文明活动,是凝聚乡村文化精神、重塑文化认同的重要环节。然而,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常态化、系统性工程,需要乡村教育、乡村治理、乡村旅游、乡村活动等协同参与。因此,社会工作主体要以系统思维为导向参与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坚持系统思维,重视细节优化。一方面,社会工作主体应协同村民委员会等,共同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完善。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和组织功能,严格把控村规民约的起草、审核、发布、执行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等为引领,将卫生、教育、集体资产、公共设施、婚丧嫁娶、民风民俗等各类事项纳入村规民约中,确保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易于执行。另一方面,针对乡村生态环境现状,社会工作主体要积极发挥自身主体作用,推动乡村环境整治、垃圾分类,打造乡村宜居环境;组织成立卫生治理小队,开展“垃圾分类进乡村、进街道”的宣传培训活动,引导村民对乡村卫生治理形成科学、客观的认知。同时,协同村委会共同协商制定卫生治理监督机制和奖赏评估机制,以制度保障和激励带动广大村民自觉参与生活环境整治,共同为打造美丽乡村贡献力量。此外,发挥宣传倡导作用,加强法治、体育、美育等宣传,积极开展专项乡村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村民知法懂法、热爱体育、践行美育。社会工作主体可通过树典型的方式,选取、表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及家庭代表,如“最美家庭”“五美庭院”等,将这些典型事迹张贴于“乡村光荣榜”,以敦促、激励更多村民参与文明治理。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胜任力培养研究”,编号:2022ZJY2814;2021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社会工作参与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编号:21FSH014。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