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中

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王敏发布时间:2024-09-24 查看数0

高校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高校特色优势,多措并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坚持思想共识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弘扬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需要群众从思想上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形成思想认同、达成共识。高校需发挥思想辐射作用,逐步引导大学生群体认同并从根本思想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传工作。高校应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民族事务工作者等,以专题讲座和论坛方式分享见解和经验,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发展现状、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同时,高校应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计划,通过组织各类专题宣讲活动,促使大学生能够系统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浙江大学依托学校“石榴红”工作室、研究生理论宣讲团,专门培育优秀青年宣讲员20余人,聚焦“民族团结”“共有精神家园”等主题展开宣讲,并利用宣讲互动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高校应支持多民族学生社团的成立,通过定期举办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对彼此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尊重。同时,高校可以在校园中实施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在主题党日、团日和班会等集体活动期间,多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入学见面会、多民族学生趣味素质拓展、多民族学生中秋茶话会等,借助校园活动积极搭建多民族交流交融、互促互进的平台。高校可以在校园环境中融入民族元素设计,如设置多民族文化展示墙或雕塑,丰富校园文化景观,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立足根本任务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引领者

高校要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双层维度,构建有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课程。高校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育人主渠道作用,开发通识课程,以课堂教学形式增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责任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高校应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结合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维度视角,设计精品课程,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例如,新疆师范大学充分发挥语言学科、教育学科、历史学科等多个人文学科的优势,将理论教育、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和反分裂斗争教育相结合,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列精品课程,包括《中华民族史》《中国文化通史》等,切实增强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高校应坚持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规划设计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以组织民族文化调研活动,让学生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了解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现状;鼓励学生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援、扶贫帮困等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切身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将这种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例如,新疆师范大学利用寒暑假实施“理想信念”“中国梦”“爱国主义”等主题的实践项目,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乡村展开志愿服务,包括法治宣讲、普通话培训等,并定期派遣师生前往南北疆乡村小学支教,推动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基于学术优势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者

高校天然有着智力密集型资源优势,在学术研究和理论体系拓展方面发挥着巨大价值。对此,高校应聚焦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网络的构建。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究。高校应坚持统战思维,以科研管理部门牵头协调学科学术资源,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科研板块,并配套相应的科研内容。例如,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建设方面,大连民族大学精心编纂《“三交”史料汇编·辽宁卷》,深入挖掘阐释辽宁地区文物资源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并结合“三交”各分卷分门别类搜集整理并汇总相关史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方面,中南民族大学专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聚焦中华民族史开展深入研究,自基地建设以来,立项科研项目超百件,集中围绕中华民族“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等课题,持续发布重大、前沿性的理论成果。

围绕民族工作大局建言献策。除积极发挥学术研究领域的专业优势,高校可以强化智库建设,围绕民族工作大局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助力政策制定和实施。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面向20多所高校展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情况”专题调研,以系统调研工作科学研判现阶段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最终调研成果被教育部门所采纳。高校可依托优势学科,建立民族问题研究智库,汇集各领域专家学者开展系统研究,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高校也可以组织专家团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当地面临的具体问题,直接参与到政策实施过程中。例如,中南民族大学以校地协作为基础,组织专家团队赴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和公共卫生服务等提供智力支撑。

本文系呼伦贝尔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课题“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设协同推进研究”(编号:2023ZLZD03)研究成果。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呼伦贝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