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扩大安宁疗护的服务供给

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王坤发布时间:2024-11-11 查看数0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这是立足我国人口老龄化新形势,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作出的重大部署。

老龄化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一个基本国情,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2.97亿,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7亿,占总人口的15.4%。作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我国从增加医疗服务机构、扩大床位供给、探索发展模式、完善配套政策等方面加快安宁疗护服务发展。

安宁疗护服务需求持续增长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15个部门提出了稳步扩大全国安宁疗护试点,支持有条件的省市全面开展安宁疗护工作,这表明我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的决心和行动。

但也应该看到,安宁疗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对安宁疗护服务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安宁疗护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需求。再者,安宁疗护机构面临着高运营成本和低回报率的双重压力,这使得许多单位难以优先发展这一领域。另外,社会对安宁疗护的认知有待提高。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公众普遍对死亡这一话题比较忌讳,导致对安宁疗护的整体认知水平不高。

完善安宁疗护体制机制建设

安宁疗护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应围绕政策和法规建设、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以及支持保障体系的完善这几项关键问题开展。

完善安宁疗护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机制和质量控制体系。安宁疗护需要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研,因地制宜,确保安宁疗护服务的规划、制度、保障和监管职责得到有效落实。此外,构建一个全面的安宁疗护法律体系,明确其性质和范围,并将其纳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确保其作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部分得到充分保障和发展。

提升安宁疗护服务供给的水平和能力。应开展多样化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实现医疗资源与安宁疗护服务有效整合。通过转型、新建、改扩建等方式,支持更多医院及养老机构开展安宁疗护工作,形成资源共享、分工明确、协作紧密、转接顺畅的安宁疗护服务网络。同时,依托社区资源,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便捷、连续的服务。并大力推进居家安宁疗护发展,实现医疗服务从医院到家庭的连续性,缓解医疗机构资源紧缺的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远程医疗、智能穿戴设备等,提高安宁疗护服务效率和质量。

完善安宁疗护支持保障体系。进行科学的成本估算,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并探索将安宁疗护服务费用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其他补充医疗保险范畴。创新支付方式,实施按床日付费制度。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医学院校开设安宁疗护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的安宁疗护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应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以提升公众对生命尊严的认识。打通商业保险及社会救助基金等社会资源对安宁疗护的经费支持渠道,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促进安宁疗护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积极鼓励和推动安宁疗护相关产业发展,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安宁疗护需求的上升带动了医疗设备、辅助器具、老年护理用品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家政服务领域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产业的发展反哺安宁疗护服务本身,在相关产业推动下,安宁疗护服务借助更先进的医疗设备、更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以及更丰富的辅助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更加人性化的关怀和支持。

确保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推进安宁疗护体制机制改革,应采取整体规划和系统化方法,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互协调、共同推进,防止各自为政和相互制约的情况发生。同时,要对改革的成效进行持续的动态监控,及时调整。此外,还应实施差异化策略,避免在政策制定上的一概而论和盲目跟风。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为安宁疗护改革提供明确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框架,确保改革措施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保障安宁疗护服务的质量和患者权益,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同时,法律还为安宁疗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确立长效机制来维护和促进安宁疗护事业稳步前进。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