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创造和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
“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精神特质,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且具有鲜明文化特质和价值立场的存在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
深刻理解文化主体性的内涵
文化主体性,意指文化实践者的主体性,即文化主体在文化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文化自身并不具有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归根结底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确证的人的主体性在思想形塑、精神凝聚、文化创造层面的反映,它来自于人们对自身民族的主体认同,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文化主体性凸显出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程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条件,它既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也是文化发展和传播的核心动力。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一个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植根于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其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基,民族和国家就有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主体性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进程、地位作用等有清醒认知与高度认同,彰显出主体意识与自信态度。文化主体性为增强国家认同奠定了文化基础。以文化主体性为基础建构起的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坚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理之道、道德理念、思想方法等文化基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成为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的文化源泉。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重大课题,有助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有了文化主体性,我们就有了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意蕴
中华文化主体性体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道家、法家等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其独特的表意系统和书写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形式使中华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
文化主体性使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展现出鲜明的文化特性。这种主体性有助于在坚守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通过“丝绸之路”对欧洲的影响举世公认,同样对西方美学理念产生了影响。中华文化主体性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性的积极状态,是对文化意义上自我的充分认知和肯定,是对蕴含其中的本质力量的唤醒和复苏。文化自觉强调对自身文化的深入了解与认识,包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解,对习俗、传统和社会规范的尊重,以及对文化历史和发展脉络的掌握。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的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民族、多种文化之间的共生之道。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做到文化自觉,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骄矜。这种精神的独立自主既有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清晰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又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深层动力根源所在。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这些思想理念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人文学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还能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
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丰厚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等优秀因子,坚持守正创新。这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品格相贯通。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等优秀因子。重视经世致用,两者相互贯通、互为补充。通过这一过程,不断增强精神凝聚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每一种文明都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要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找到其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精神凝聚力。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要加强文化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强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文化建设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汇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 冠军中国·青春接力|“海上巨人”冲浪有多拉风?2024-12-02
- 学习新语|“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2024-12-02
- 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2024-12-02
- 持续优化停车管理 哈市增加公共停车场30余个2024-12-02
- 哈尔滨新闻2024-12-012024-12-02
- 冰城新闻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