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亚冬会推动冰雪经济内涵式发展

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王坤发布时间:2025-01-25 查看数0

举办一届尽显亚洲风采、中国气派、龙江特色、冰城魅力的亚冬会,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黑龙江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中华文化与亚洲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即将举办的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以下简称哈尔滨亚冬会),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舞台,是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场景。应把握好这个契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冰雪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地实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以文化赋能冰雪经济发展,让此次盛会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讲好龙江故事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发展冰雪经济独具优势

黑龙江既有绿水青山、又有冰天雪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黑龙江流域文化源远流长,是东北抗联征战的主战场,特有的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文化与冰雪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丰厚滋养。

哈尔滨市拥有独树一帜的丰富冰雪资源和深厚的文化资本。一方面,哈尔滨拥有艺术、建筑、交通、服饰、饮食和娱乐等显性旅游资源,为其冰雪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哈尔滨作为我国工业的摇篮和重要商品粮基地,从大型电站设备到航空航天顶尖技术,从高品质农作物到全面发展的基础设施,均展现出雄厚实力,具备举办国际冰雪赛事所需的场地建设、运营、装备、生产条件,同时拥有旅游、休闲等一系列冰雪经济全产业链的发展优势。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哈尔滨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哈尔滨得以在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中独树一帜。黑土地依托中华文明所显示出的温暖、热情、包容等目的地品牌形象将为赛事参与者带来属于东方的深刻感受。

提升冰雪经济现代化水平

以哈尔滨为代表的我国东北冰雪经济已形成产业集群态势,对东北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冰雪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东北地区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为人才引进和产业可持续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次以哈尔滨亚冬会为代表的各项冰雪投资活动,在赛事筹备期间既拉动了属地居民就业,亦促进了全国冰雪产业链的系统联动,切实体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作用。

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于循环,而创新是经济循环的动力源泉。在哈尔滨亚冬会筹备期间,从赛事安全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赛事场馆的智能化管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5G、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为哈尔滨亚冬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极大提升了冰雪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创新是技术的创新,亦是文化与体验模式的创新。哈尔滨亚冬会结合赛事宣传、旅游体验、艺术鉴赏等多种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的内容体验相结合,一定会推动冰雪经济实现内涵升级。

为冰雪经济注入新活力

文化所赋予的目的地形象,可以塑造体验者的情感认同和地方依恋。通过冰雪运动诠释冰雪经济和人文经济,将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是吸引文化凝视和地方依恋的绝佳时机。哈尔滨的文化资本,例如历史遗产、艺术、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增强来访者情感上的认同和吸引力,并最终转化为特定的文化情感纽带。

发展冰雪旅游,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哈尔滨亚冬会将为我国冰雪旅游发展提供宝贵的创意资源和经济动力。融合了冰雪经济的文化资本开发,将扩充冰雪体育的市场供给,通过创意的转化和商业化运营,为整体冰雪经济注入新活力。这种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互动,不仅提升了冰雪经济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影响力,还将增加我国冰雪经济的文化附加值和经济贡献率。中华文化与冰雪经济的融合,有助于繁荣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和释放积极的溢出效应。

要推进文化赋能,从龙江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冰雪文化、工业文化等资源中凝炼文化精髓、激发创新灵感,促进文化与数字经济、创意设计、特色旅游、体育赛事等深度融合,创造更多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要充分挖掘龙江文化基因,打造哈尔滨亚冬会城市特色文化体验景区,让城市景区充分融入亚冬会元素,增进亚冬会与城市景区的共享融合。要充分利用哈尔滨作为世界“音乐之都”“冰雪之城”“双亚冬之城”等影响力,挖掘城市独特文化资源,形成丰富立体的城市形象,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