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会·志愿蓝|看东北林大这个学院的温暖志愿故事↘
自亚冬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以来,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共派出1名带队教师与21名志愿者,截至目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391小时,涵盖随车服务、开闭幕式、冰球馆、媒体中心等9处服务领域,以实际行动践行东林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充分展现学院亚冬会志愿者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担当。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5位充满冰雪激情的志愿者,感受他们的力量与担当。
赛事的“螺丝钉”,城市形象的传播者
吴奕霖担任亚冬会交通物流指挥中心现场调度专员。截至目前,吴奕霖已完成两期亚冬会志愿服务任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75小时。每一次任务都让他深刻体会到志愿服务的严谨性与责任感。亚冬会志愿者不仅是赛事的“螺丝钉”,更是城市形象和人文精神的传播者。
无论是凌晨五点冒雪赶往场馆的准备,还是寒风中连续数小时站立引导观众,身体的疲惫总会被内心的充实感消解。吴奕霖学会了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如何通过团队协作高效解决问题,更感受到“被需要”的幸福。当一位俄罗斯运动员因他的指引顺利找到训练场地,并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志愿者真棒”时,那份民族自豪感让他热泪盈眶。这段经历不仅收获了友谊与成长,更让他意识到:志愿精神是跨越国界的语言,而青年一代的担当,就藏在这些微小却温暖的行动里。
传递中国青年的友好与担当
王若松是哈尔滨亚冬会随车服务志愿者。在随车服务的岗位上,他每天早早到达站点,迎接来自各地的运动员、官员和媒体记者。他用热情和专业为每一位乘客提供贴心服务。在王若松看来,亚冬会志愿者是连接世界的桥梁,是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每一次微笑,每一句问候,都传递着中国青年的友好与担当。服务过程中,他遇到过因语言不通而焦急的外国友人,也碰到过对哈尔滨充满好奇的运动员。他用流利的英语交流,分享哈尔滨的风土人情,化解他们的困惑,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段亚冬会志愿服务经历,对王若松来说是成长,是责任的升华。他在奉献中收获了快乐,在付出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未来,他将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继续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更多需要的人带去帮助。
让属于哈尔滨的温暖被世界看见
田佳瑞作为亚冬会随车服务志愿者,清晨七点,随车志愿者田佳瑞已做好接待外籍运动员的准备,睫毛凝霜仍保持标准笑容;后勤保障团队连夜搭起的温暖驿站里,咖啡机正飘出缕缕白雾。
从多语种沟通到应急医疗支援,这群平均年龄23岁的“志愿蓝”用四十余项专业技能织就赛会保障网。当小观众们戴上志愿者编织的冰花头饰时,属于哈尔滨的温暖正在被世界看见。他们不是赛场主角,却用青春温度诠释着“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真谛。
精神的传递 文化的桥梁
郭兵兵是亚冬会随车服务志愿者,每一次任务,既是挑战,亦是成长的契机。在这过程中,志愿者将每一个细节做到最好,只为让每一位乘客感受到那份温暖与热情。因为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帮助他人,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是文化的桥梁。每一微笑、每一引导、每一服务,都是在无声地诠释亚冬会的友好与温情。
他坚信,正是志愿者们的奉献与热忱,定将为这场盛会增添一抹独特的色彩。愿青春在这片冰雪的天地中,永远如火般灿烂,照亮未来!
用微笑传递温暖和力量
罗昌富经过层层选拔,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亚冬会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截至目前,他累计参与亚冬会志愿服务时长达到了60小时。在这个志愿服务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也收获了无数的温暖和感动。他表示,在亚冬会服务中,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伙伴,大家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共同为亚冬会的成功举办而努力。
他说,作为一名亚冬会志愿者,他深刻地理解到,志愿者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自己的微笑和热情传递着温暖和力量。
- 习言道|祝你们的生活像吃汤圆一样,安逸!2025-02-12
- 一习话·冰雪春天丨中国“冰雪热”为世界冰雪运动注入生机活力2025-02-12
- 暖心微视频|最喜人间团圆时2025-02-12
- 文脉华章|佳节逢盛会,汇聚团结和平力量2025-02-12
- 团圆年丨温故·贺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25-02-12
- 冰城新闻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