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场馆换新颜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12日 第13版)
滑出几代世界冠军的训练基地
记者 陶相安 季芳
2月10日,哈尔滨亚冬会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决赛在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举行,中国队选手杨滨瑜夺得冠军。当沉甸甸的金牌挂在胸前,出生于哈尔滨的杨滨瑜感到十分幸福,“进入国家队之前,我就在这里训练,回‘家’比赛的感觉真好。”
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综合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摄
在滑冰界,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是个响亮的名字,杨扬、王濛、薛瑞红、王曼丽等冠军都是从这里滑向世界舞台。“杨扬、王濛小时候训练完,还会在院子里出溜着玩。”训练中心维修改造项目总工程师吴献回忆。
作为哈尔滨亚冬会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项目比赛场地,这座拥有40多年历史的训练基地,再次见证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荣耀时刻。
2月8日,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项目比赛现场,随着刷新赛会及亚洲纪录,中国队选手宁忠岩终于实现儿时的梦想,“我在这里练了10多年,小时候经常见各路高手在这里争金夺银,我这次参赛的目标就是赢得金牌献给家乡父老。”
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综合馆建成于1983年,速滑馆于1995年在露天场地基础上建成,随着第三届亚冬会、2004年世界青少年花样滑冰大奖赛、第二十四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赛事的举办,场馆设施不断升级。
吴献表示:“本届亚冬会筹备期间,我们对速滑馆的屋面和外墙体进行了改造,提高了场馆保温性能;更换了制冷设备,使场馆节能水平大幅度提升。承办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综合馆在制冷、照明、显示屏、音响、网络等方面进行了升级,花样滑冰训练馆配备了数字智能化体能训练器械,助力运动员日常训练。”
场馆焕然一新,让再次回到这里的亚冬会速度滑冰馆运行团队成员于静惊喜不已。作为中国速度滑冰队前队员,她对在这里训练的情景记忆犹新。“这里是很多人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冠军的摇篮。”于静自豪地说,“经过改造,运动员训练、比赛的环境更好了。”
“我们将以举办亚冬会为契机,继续打造优质的训练场地,坚持专业训练和后备人才培养,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冰雪运动人才。”吴献说。
“藏”在小学里的亚冬场馆
记者 王博 方圆
从哈尔滨市中心乘车约1小时,便来到本届亚冬会冰壶比赛场馆所在地——哈尔滨市南城第一小学。步入校园,整齐的塑胶跑道,红白相间的教学楼令人眼熟。若不是学校里挂着醒目的标识,很难想象,这里竟“藏”着一座亚冬会场馆。中国冰壶队混双组合韩雨/王智宇在这里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拼下本届亚冬会首枚奖牌。
亚冬会冰壶馆的运动员通道旁,运动员在学生画作旁留言互动。哈尔滨市平房区委宣传部供图
南城一小以冰球项目为特色,是国家级冰球传统学校,还是中国女子冰球队后备人才培养基地。2017年,学校冰球馆正式落成,这也是全国第一座建在小学里的冰球馆。2023年,南城一小被中国冰球协会授予“冰球摇篮”荣誉称号。“在我们学校,每周每个学生都要上2课时的冰上课。我们争取全员上冰,孩子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冰壶、速滑或冰球运动。”学校副校长李岩峰说。
秉承“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本次亚冬会冰上项目5个场馆全部利用原有场馆及设施升级改造完成。哈尔滨市平房区冰壶馆场馆主任徐晶明介绍:“虽然南城一小里的是冰球场馆,经过组委会考察,这里的场地面积和冰面基础可以改造成冰壶馆。”
然而,改造并非易事。
冰壶项目对场地要求很高,要求冰面极为平整,1毫米的平坦度偏差都会对冰壶的走向产生很大改变,进而影响选手的发挥。此外,冰球馆与冰壶馆在冰面厚度、平整度等方面标准不同,改造时需要把冰面全部融掉,再重新铺冰。
干着干着,又出现了新问题。“融冰后,我们发现地面由于热胀冷缩产生了形变,如果直接在上面铺冰,会让平整度大打折扣。”徐晶明说,由于时间紧迫,改造团队立刻对地面进行拆除重建,又用两周制冰。之后,冰壶馆进行了全要素测试赛,验收结果符合国际大赛标准。
得知学校冰球馆为亚冬会服务,学生们十分开心。冰壶馆的运动员通道旁,装点着孩子们手工制作的板报、图画,充满了童趣。凑近一看,这里还有各代表团运动员的留言,充满温情。其中一条用歪歪扭扭的汉字写着对孩子们的回应:“谢谢你的画!希望你能爱上冰雪运动,祝你健康成长。”
- 习言道|祝你们的生活像吃汤圆一样,安逸!2025-02-12
- 一习话·冰雪春天丨中国“冰雪热”为世界冰雪运动注入生机活力2025-02-12
- 暖心微视频|最喜人间团圆时2025-02-12
- 文脉华章|佳节逢盛会,汇聚团结和平力量2025-02-12
- 团圆年丨温故·贺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25-02-12
- 冰城新闻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