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会|从“冰城”到“尔滨”,“双亚冬之城”的29年传承

来源:新华社编辑:崔新燕发布时间:2025-02-13 查看数0

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在哈尔滨举办。彼时的冰城,用汗水与热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城市的风采,在亚洲冰雪运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5年,亚冬圣火再次燃起,这座城市凭借“冰雪游”火爆出圈,还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尔滨”。29年来,这里的人们传承着对冰雪运动的热爱与梦想。

图为1996年亚冬会主火炬(左)和2025年亚冬会主火炬。新华社记者 周确、张涛 摄

重逢,相隔29年的接力

松花江畔,新春的热闹还未散去,亚冬会热潮已经席卷而来。街头巷尾,憨态可掬的吉祥物 “滨滨”“妮妮” 随处可见,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来自亚洲各地的运动员和游客纷纷到访,带来别样的生机。

29年前,这座冰雪之城初登国际冰雪赛事舞台,向世界展示自己对冰雪运动的执着与热爱。

这是运动员们在亚布力滑雪场乘坐缆车登山。新华社记者 周确 摄 (1996年1月19日发)

“那时,没什么大型比赛的办赛经验,究竟该怎么运作,大家都懵懵懂懂,憧憬大于一切。”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哈尔滨市八区体育中心主任付来斌颇为感慨。当时他刚工作不久,参与亚冬会组委会秘书处相关工作。

2023年7月8日,泰国曼谷。亚奥理事会庄严宣布,哈尔滨获得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举办权。哈尔滨成为中国首个“双亚冬之城”。

经过580余天的筹备,这场盛会终于启幕。这是继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重大综合性国际冰雪运动盛会。“尔滨”汇聚世界目光,再续冰雪传奇。

这是2月7日拍摄的2025年亚冬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从场馆改造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到筹备工作广泛应用智能技术;从“分钟级、百米级”的精准气象预报,到模拟恶劣天气、运动员受伤等突发状况处置;从创下历史纪录的参赛人员规模,到选派有丰富赛事组织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竞赛官员……

本届亚冬会以“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为口号,秉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充满了创新与活力,得到各方赞赏。

创新,老场馆改造升级

2月3日,冰球比赛在哈尔滨冰球馆开赛,这是本届亚冬会首个比赛日。

“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开闭幕式、男子冰球和女子冰球的比赛都在这个场馆举行。”付来斌回忆说,当时通讯设备落后、交通不便,但赛事筹备工作却丝毫未因条件艰苦而懈怠。

“那时这里仅1.55万平方米,如今已改扩建至3.26万平方米,在制冷、除湿、照明、采暖、网络等功能上已实现全面提升。”谈及变化,付来斌深有感触,当时从比赛编排到成绩统计,很多工作都依靠人工完成。而现在得益于先进的竞赛平台,数据传输更加高效、准确。

图为1996年亚冬会的冰球馆(上)和2025年亚冬会的冰球馆。新华社记者周确、张涛摄

这是本届亚冬会场馆建设的一个缩影。按照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节俭办赛的要求,冰上项目5个场馆全部利用原有场馆及设施升级改造完成。

哈尔滨平房区冰壶馆曾是一所小学的冰球馆。2024年3月,这里被确定为亚冬会冰壶比赛场地。按照设计方案,包括专业工程师在内的百余名施工人员陆续进场,地面新建、装饰、广播扩声、体育照明……经过180多天的忙碌,场馆建设团队和运行团队完成交接。

运行团队场馆设施运维经理赵冠男说,场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语言声学、几何声学、建筑声系统工程学,专门设计搭建了集中式扩声系统和分散式扩声系统,提供赛事保障。

此次雪上赛区位于亚布力,这里也曾是1996年亚冬会的雪上项目举办地。当时,由于雪量少、造雪条件有限,甚至需要发动很多人背雪上山、铺垫赛道,赛事才得以顺利举行。如今,大型造雪设备随时保障高标准赛道要求,为来自各地的运动员创造理想的比赛条件。

传承,“尔滨人”热情不减

亚洲风采、中国气派、龙江特色、冰城魅力……在本届亚冬会开幕式上,中国冰雪文化的创新表达令人惊艳,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奥运冠军之城”“音乐之城”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太美了,很多画面都令人印象深刻,但29年前,我们同样努力,那时开幕式上的艺术表演有《太阳·冰雪·亚细亚》《豆豆之歌》……”回忆起第三届亚冬会开幕式的细节,曾在组委会大型活动部工作的吴翔如数家珍,他负责开闭幕式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去年开始,退休后的吴翔将自己当年保留的工作证、奖牌、奖励证书等100余件纪念品,融入各类宣讲中,让更多人了解哈尔滨,了解亚冬会。

图为1996年亚冬会的吉祥物“豆豆”(左)和2025年亚冬会的吉祥物“滨滨”“妮妮”。新华社记者 罗更前、陈振海 摄

时光流转,新一代“尔滨人”接棒,为冰雪之约全力以赴。

第四次踏上亚冬会的冰场,出生于哈尔滨的王冰玉“解锁”了新身份——国际技术官员。作为中国女子冰壶队选手,王冰玉曾在2003年、2007年、2017年参加过三届亚冬会。记录比分、测量壶距、向运动员解释规则……裁判工作不仅让她以不同的身份感受冰壶运动之美,也更深入了解规则与细节,更好地推动冰壶运动事业的发展。

在亚布力,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口腔修复科医生刘鑫,担任自由式滑雪及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赛道长,他用医生特有的严谨与细致,筑起一道安全防线。“在家门口参与亚冬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认真守护好每一名运动员。”他说。

每一场重大赛事都少不了志愿者。本届亚冬会,在各大场馆、媒体工作间,他们的身影忙碌又可爱。

2月5日,一名志愿者从主媒体中心内的一处亚冬会标识前走过。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作为开闭幕式演出环节的内场志愿者,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丛靖涵度过了第一个“不在家的春节”。“每个人都在为亚冬盛会默默坚守,让我感觉到满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路上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本届亚冬会即将闭幕,但冰雪运动的热度仍在升温,一代代“尔滨人”接续传承,为中国冰雪运动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关于梦想的故事,仍在上演。

(来源:新华社)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