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会上的“东北风”
来源:新华社编辑:崔新燕发布时间:2025-02-13
查看数0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3/31cf44e0e11a42a4b23e0a94a4c56616_content.jpg)
近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举办得如火如荼。赛事期间,不仅能观赏到运动员们的精彩比赛,还能在各个场馆内,从听觉、味觉等多重感官上感受到一阵阵独特的“东北风”。
“东北这旮旯”“干啥呢”“那必须地”……一场酣畅淋漓的赛事过后,中国香港短道速滑运动员朱定文面对媒体的镜头,秀起了他引以为傲的东北话。朱定文说,他从小就在东北练习滑冰,因此口音中带着东北味儿。
![](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2/XxjnzxC007005_20250213_CBMFN0A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2月11日,中国香港选手朱定文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谈及时隔多年为何还能将东北话讲得如此流利,朱定文告诉记者,无论在哪,都能感受到大东北。“在东北时有东北的教练和队员,到了香港还是有很多东北的教练。”他表示,东北话可以说是短道速滑的“官方语言”。
不只运动员,就连外国记者也绕不开自带一股子豪爽劲儿的东北话。“老铁们,这份礼物真是嘎嘎好!”一位曾在哈尔滨留学的外媒记者一边录制亚冬会媒体包的“开箱”视频,一边感慨道,她从未见过如此丰富的媒体包,从服装到洗漱用品一应俱全,“贼拉贴心,好喜欢,我要带回国。”
当然,作为东北最北的省会,“尔滨”的“东北范”远不止于语言。在运动员接待酒店,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东北菜引得人们垂涎欲滴。“最喜欢的一道菜是锅包肉。”夺得亚冬会中国代表团首金的李方慧说,她来之前就想着,在哈尔滨比赛可能会有锅包肉,果然很快就吃到了。
![](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2/XxjnzxC007005_20250213_CBMFN0A002.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这是1月29日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老厨家中央大街店拍摄的刚出锅的锅包肉。新华社发(刘洋 摄)
美食,无疑是能直观展现地域文化的窗口。亚冬会运动会服务部副部长陈春晖介绍,运动员接待酒店每天20小时不间断供餐,除去国际美食,他们还特地为运动员们准备了锅包肉、小鸡炖蘑菇、哈尔滨红肠等独具风味的东北菜。“我们会及时进行数据统计,密切关注运动员的菜品喜好。”
茶余饭后,不少运动员和志愿者们都喜欢去亚冬会特许商品零售店转上几圈。冰壶玩偶、加热保暖虎头连帽围巾、吉祥物二人转手办……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当中,自然也少不了东北特色。其中最受欢迎的,当数身着东北大花袄和军大衣的吉祥物手办,虎头虎脑的“滨滨”和“妮妮”融入东北元素后,更显憨态可掬。
![](https://img-xhpfm.xinhuaxmt.com/News/202502/XxjnzxC007005_20250213_CBMFN0A003.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00/auto-orient,1/quality,Q_80)
2月13日,亚冬会特许商品零售店中的吉祥物手办。新华社记者 王文源 摄
眼下,冰城哈尔滨天寒地冻,但亚冬会上的“东北风”却带来一阵又一阵暖流。一句句亲切的东北话、一道道可口的东北菜、一件件融入东北元素的纪念品,不仅让赛会更加丰富多彩,更用东北独特的地域文化架起了亚洲各国间的友谊之桥。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3/c8c503a489944cab965218b7b8ec7ceb_content.jpg)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