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会|闲记:你好,换“pin”吗?

来源:新华社编辑:崔新燕发布时间:2025-02-13 查看数0

“你好,换‘pin’吗?”在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各个场馆,经常能听到以换“pin”破冰的对话。

换“pin”,也就是交换徽章,在世界体育大赛中历史悠久。在早期的奥运会上,赛事参与者通过交换用于身份识别的圆形纸牌,表达对彼此的美好祝愿。如今,换“pin”已成为各大体育赛事中的社交传统,亚冬会也不例外。

2月10日,中国选手姜鑫杰在发布会现场介绍他与其他运动员交换来的徽章。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这个很珍贵,不能换。”“这个是我们国家的徽章,送给你。”不论交换能否达成,一番友好沟通总是必不可少。一枚徽章经多方转手,不知最终花落谁家,就像满载着祝福和喜悦的漂流瓶,在传递中串联起各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友好往来。

“这是我接机的时候,一名中国香港队运动员送给我的,她很喜欢我的一个大熊猫‘pin’。”亚冬会志愿者翟晋涵展示着一枚中国香港代表团徽章说,“跟大家交换徽章真的很有意思。”

卡塔尔冰壶运动员阿姆娜·哈穆德·阿尔-卡特在向记者展示徽章。新华社记者 戴锦镕 摄

卡塔尔冰壶女队队长阿姆娜·哈穆德·阿尔-卡特向记者展示了一枚写有“福”字的徽章,她说:“我非常喜欢这一枚,上面写着中文祝福,还有亚冬会吉祥物,很可爱。”这几天,她收到来自志愿者和其他代表团运动员赠送的各种徽章,也给他们回赠卡塔尔特色徽章。“虽然戴着有点沉,但这代表了友谊和运动精神。”

泰国冰壶男队队长蓬塞·马哈塔纳萨昆胸前挂满了沙特、卡塔尔、科威特等代表团的徽章,他也把换“pin”视为体育精神的体现。“换‘pin’成了共通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成为朋友。”

泰国冰壶男队队长蓬塞·马哈塔纳萨昆在展示他的徽章。新华社记者 戴锦镕 摄

看着赛场内外大家胸前的各种徽章,记者也忍不住加入换“pin”大军,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脚踩滑雪板、身穿红棉袄的“妮妮”,到北京冬奥会纪念徽章,再到哈萨克斯坦冰壶队的金色冰壶徽章……换“pin”不是交易,而是情谊。

亚冬会期间,志愿者武建超收集了二十多枚徽章,但他最喜欢的是一枚印着日本国旗的小巧徽章。“前几天我帮助一名日本运动员指路,她送给我这枚徽章,感觉很有意义。”

作为赛事徽章收集爱好者,刘鹏展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开始收藏徽章。“徽章上有标志性建筑、卡通人物等元素,每一枚徽章都有它的设计理念,蕴含着独特文化,通过交换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刘鹏展正在和志愿者交换徽章。新华社记者 戴锦镕 摄

在几天的换“pin”之旅中,记者收集的徽章也不断变化。亚洲各地的文化在造型精美、五彩斑斓的徽章中熠熠生辉,诠释体育精神,讲述独特故事。

今天,你换“pin”了吗?

(来源:新华社)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