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3/c141ca75143a458e852312ddd4d52975_content.jpg)
当亚洲健儿在哈尔滨的冰雪赛场上尽情驰骋,当亿万观众为亚冬会的精彩绝伦欢呼雀跃,很少有人知道,在这辉煌的背后有一个特别的群体——700多名龙江测绘地理信息人,他们以“亚冬有我,奉献有我”的高度责任感和专业精神,用心血和汗水为这场盛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用数字智慧将哈尔滨这座“双亚冬之城”独特的魅力和精彩呈现给了世界。
2月10日,记者走进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所属生产单位,听测绘人讲述他们与哈尔滨亚冬会的“无声”链接。
链接一: 打造数字孪生的先锋队
走进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寂静的楼道里只听到从每间工作室里传来的敲打键盘的哒哒声。自2024年10月起,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启动了亚冬会实景三维数据生产及平台建设,抽调了精兵强将,组建亚冬会保障突击队,分为3个小组驻场服务,助力亚冬会的数字孪生建设。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打造了一套室内外三维建模与综合安保管理平台。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3/73213c5ea1ab45779f1c8bced4269296_content.jpg)
技术人员在亚冬会场馆内进行测绘
这是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首次大规模支撑国际大型赛事,提升了赛事保障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模型生产组综合利用北斗定位、倾斜摄影、贴近摄影等多源化测量手段,对5个冰上场馆、6个雪上场地及45个非竞赛场馆进行了高精度数据采集,数据量达5.26TB。利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空地融合等先进技术,自动化构建了101平方千米的室外三维模型,形成了与真实环境高度一致的数字孪生环境。平台研发组则使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思地图引擎,攻克了海量模型加载慢的难题,研发了亚冬会综合安保管理平台,实现了二院三区六线标绘,不断优化安保部门的勤务方案。
15人,15天,春节前,测绘保障专班的技术负责人汪永强就带领技术团队入驻亚冬会主会场,为武警、特勤、国安、公安提供24小时驻场服务,日夜坚守,直到亚冬会开幕式圆满结束,他才回到所里,但仍时时与前线保持连线,以备应对突发状况。
“平台以实景三维数据为基底,实现了24小时实时视频监控,清晰展示了各场馆的整体面貌和内部空间。围绕比赛环节、观众路线,对志愿者和安保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部署,进一步优化了赛事服务设施。相比传统安保模式,响应时间缩短了,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极大提高了安保工作的精准度和高效性。”省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孙睿英为有这样一支敢打硬仗的技术团队感到自豪。
链接二:支撑时空基底的守护者
在亚冬会总指挥部(主运行中心)的大屏幕上,通过实时调用“亚冬会地理空间一张图”,所有赛事场馆和住宿宾馆的地面环境便清晰可见,就连赛道周边的防护装置都可以准确辨别。这张“图”就出自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一支年轻的技术团队。这支团队平均年龄仅有34岁。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3/40a1e0a06236413e8d46715bcb71b291_content.jpg)
技术团队研发中
记者来到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技术人员通过电脑操作,向记者全面展示了“亚冬会地理空间一张图”。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地图,而是通过将传统的文字表格数据赋予空间生命力。该系统通过高清遥感影像数据、实景三维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融合应用于本次亚冬会运行服务中,为亚冬会住宿宾馆和赛事场馆运行板块的指挥调度,提供时空智能服务研判指挥需要最新、最清晰的遥感影像数据作支撑。
“为了及时获取亚布力比赛场地高清遥感影像,团队无人机机组成员提前制订飞行计划,精心规划飞行航线,备足后勤补给。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条件下,克服无人机续航、操作等困难,连续工作三昼夜,白天布设航线飞行,夜间加急处理数据,通过72小时的连续奋战,顺利完成了亚布力比赛场地遥感影像数据的采集。”信息中心主任刘喜说。连续多天的昼夜奋战,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退缩,这是因为团队成员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亚冬盛事能在家门口举行,作为测绘人、龙江人,能够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尽一份力,是莫大的荣光。”
链接三:高标准赛场建设的幕后“英雄”
徐梦桃在获得本届亚冬会自由式滑雪女子个人空中技巧冠军后,第一时间评价了亚布力比赛场地,她称:“这片场地非常好,非常符合国际赛事比赛场地的要求!”运动员的肯定,是对黑龙江第三测绘工程院技术团队的最高褒奖。
位于哈尔滨新区的黑龙江第三测绘工程院承担了亚布力雪上项目的改扩建任务,为赛场建设和设施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魏宝安副院长告诉记者,项目启动后,该院就成立了一支涵盖卫星遥感、多源数据建模、变形监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项目组,投入生产力650余人次,配备高精度GPS、自动瞄准全站仪、无人机等先进设备,通过对亚布力雪上比赛场地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测量、无人机航摄,获取赛场点云数据和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准确掌握亚布力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他们不仅完成了亚布力基地的地形地貌测量,还进行了长达3个多月的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为雪道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确保了赛道的安全稳定。春节期间,项目组全员在岗,实行赛前一日一测、赛事期间一日三测的机制,确保赛事顺利进行。赛事期间重点对“U”型池和空中技巧两个项目运动员通道和出发区的山体斜坡实施人工监测,精准研判,实时预警,确保各国运动员的人身安全。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3/7172f9f998ca4e5390d6adcc3fa01bef_content.jpg)
亚布力赛场实时监测
特殊的天气下开展外业勘测,是对一线人员能力和耐力的极限挑战。早在2024年3月,测绘队员们在林区背着三十斤设备进行初勘阶段的测量工作。由于长时间作业,裤脚冻成冰坨,作业组长张文朗用棍棒敲打靴帮,将早已凝成冰甲的积雪打落。雪往鞋里灌得越来越多,慢慢融化成雪水,倒出靴子里暖化的雪水,双脚早已失去知觉。就这样,一线队员们用脚步丈量每一个点、每一条线,历时整个雪季完成初勘阶段的测量工作。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3/b5ca3e55c9214850a9f9469774a4018a_content.jpg)
测绘组进行外业测绘
2024年深秋,首场早雪落在竣工的跳台滑雪赛道,测绘组仍在进行最严苛的变形监测。为了满足监测工作的要求,需要做强制对中观测墩,队员们往山上运送水泥、沙子、石块,手掌磨出大水泡,水泡在不知不觉中磨破,直到手掌心发粘时才发现鲜血直流。陡坡上,测绘队员佟中石跪在观测墩前浇筑水泥,砂石混着冰碴嵌入掌纹。直到血色在混凝土表面绽开梅花,他才惊觉手套早已和伤口粘连。“这是给赛道打的钢印。”他笑着展示缠满纱布的手掌。正是这双手,在最后攻坚期完成了高精度的沉降监测。
黑龙江测绘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亚冬有我,奉献有我”的坚定信念。他们联合新华社推出“实景三维看冰雪”新媒体宣传品,与哈尔滨市文旅局合作编制《哈尔滨文化旅游地图》在亚冬会期间发放超 30万张,选拔40名志愿者助力亚冬会开闭幕式志愿服务活动。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3/82e8bca956c2478c8f9d6c66b566b5e8_content.jpg)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