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会·记者手记 | “直面差距、奋起追赶”也是闪亮的体育精神!

来源:HRB蓝网编辑:白锋发布时间:2025-02-14 查看数0

整整7小时,40个节目!哈尔滨亚冬会花样滑冰最后一天男单、女单自由滑和颁奖典礼结束,接近晚上9点。

热气腾腾的黑龙江冰上训练中心综合馆,观众打趣说,这简直就是一场“鏖战”——所有冰雪运动项目中,毫无疑问,花样滑冰是真的好看、真的“养眼”,但看花滑也真是个“体力活儿”。

冰舞银牌得主、中国新秀任俊霏/邢珈宁

选手多——正是这次亚冬会花样滑冰项目的特色所在。尤其是女单选手,多达25人,这在历届亚冬会中十分罕见。参赛人数之多、涉及国家和地区之广,该项目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关注度、普及性和迅猛发展,可见一斑。

女单银牌得主坂本花织女单银牌得主坂本花织

和国际滑联花滑赛事的要求略有不同的是,亚冬会花滑选手的参赛资格,由各国自行决定,不设置国际最低参赛技术分的“门槛”。因此,这也正是哈尔滨亚冬会的意义所在——以亚冬会为媒,让新秀、小将,能够和国际顶尖高手同场“打擂”,优势与差距,都一目了然。

亚冬会男单金牌得主、车俊焕

日本这次单人滑派出的是“一哥”和“一姐”,韩国同样派出实力强劲和处于上升期的男单女单名将,足可见“花滑强国”对哈尔滨亚冬会的重视。无论是男、女单金牌得主车俊焕、金彩然,还是银牌得主坂本花织、键山优真,他们在赛后发布会上,都不约而同表达了对哈尔滨举办如此高规格国际赛事的感谢之情。在朝向米兰冬奥奋力奔跑的这个赛季,哈尔滨亚冬会无疑是一次尤为关键的“模拟考”——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无论得意失意,都是训练成果的证明。

中国女单名将朱易

连续报道花样滑冰项目这三天来,每次赛后采访,都能听到很多国家的年轻选手,也包括中国队这次派出的新秀和小将,不断向哈尔滨亚冬会表达感谢。他们说,和顶尖高手同场竞技,是最好的交流与最直观的学习,是最好的历练,也是难得的“大师班”。任何一个体育项目,在赛场上比拼,除了直观的比技术,更重要的就是比竞技状态,比心态。在很多年轻选手看来,这次亚冬会花样滑冰的4位金牌得主,皆是在保持高难度技术配置的同时,凭靠强大的心理素质,赢得了比赛。正像就读北大心理学专业、中国选手朱易在接受哈报独家采访时所说:“心理学并不只在课本上。但更重要的是,要去多实践,去经历,敢于去试错。”

中国新秀戴大卫

这一次,哈尔滨亚冬会的朱易,战胜了三年前北京冬奥的朱易;这一次,戴大卫顶住了压力,扛起中国男单一面新的大旗。花样滑冰,不是竞技对抗项目,更多时候,它需要运动员在枯燥的训练与岁月的磨砺中,耐得住寂寞,与自己共处,实现自我成长。

中国双人滑组合王瑀晨/朱磊

当然,同场竞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直面差距。除了一目了然的高难度跳跃,中国花滑并不十分占有优势的,还有“节目内容分”。这是这个项目一个重要的分数构成,包括节目编排、选手表演和滑行技术。这次比赛现场,很多资深冰迷和记者交流感受。他们说,这个项目在现场看和在电视直播里看,真的大不一样。看电视直播,摄像机往往只拍到选手,难以看到他们滑行的整体,有视觉的局限性。但在现场,可以明显看到国际顶尖高手在冰面上整体的滑行图案,也就是他们在冰面上的覆盖面积,不仅能看出高手们节目编排的功底,滑行速度、滑行质量,包括动作的多维度和空间运用,对音乐的敏感和表演的爆发力……都一目了然,在对比中更加清晰。

中国花滑队这次亚冬会收获了一枚宝贵的冰舞银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冰舞新生代的迅速成长。尽管不及上届亚冬会的7块奖牌,但透过哈尔滨亚冬会,可以看到中国花滑年轻的后备力量仍具备很大潜力,有望快速顶上。赛后采访,任俊霏和邢珈宁没有沉浸在收获银牌的喜悦中,而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全面复盘哈尔滨亚冬会的表现,直面差距,奋力追赶。

这,也正是哈尔滨亚冬会花滑赛场,最有魅力、最具意义的地方——“直面差距、奋起追赶”,也是闪亮的体育精神!

以上图片均来自新华社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