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亚冬时代” 打造“永不落幕的冰雪舞台”
2月14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圆满闭幕。从相逢到告别,时间虽短,但一幕幕精彩、一次次感动,都在亚冬会历史上留下难忘的“尔滨记忆”。进入“后亚冬时代”,于哈尔滨而言,场馆设施如何再利用、体育运动如何再延续、亚冬精神如何再传承?今年哈尔滨两会上,这一话题成为政协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哈尔滨作为“双亚冬之城”,具有一定的场馆设施基础。第九届亚冬会筹备期间,在统筹赛会需求基础上,科学合理规划利用现有资源,在原有“2地9馆37村”场地场馆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绿色、科技、安全,改造修缮后的每个场馆都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亚冬会后,各大场馆如何高效利用,做到可持续运营?政协委员高子清建议,将场馆功能向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方向拓展,鼓励竞赛场地场馆灵活选择运营管理模式。在保留部分冰雪运动专业训练区域的同时,开辟大众冰雪体验区,开展夏季冰上运动,如冰壶、冰球夏训等,实现场馆四季运营。此外,还可加大高水平冰雪赛事申办承接力度,利用场馆的设施条件,举办各类文艺演出、音乐会、展览等活动,提高场馆的知名度和利用率,不断丰富场馆服务内容。
“场馆的赛后利用需突破传统思维,既要发挥其专业价值服务竞技体育,也要融入城市发展脉络,成为推动全民健身、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与社会参与的多方协同,哈尔滨有望将亚冬会场馆打造为‘永不落幕的冰雪舞台’。”政协委员侯建鹏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后亚冬会冰雪场馆运营专项规划》,明确场馆功能定位与责任主体。出台一系列场馆运营补贴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冰雪产业。将亚冬会场馆与周边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发“冰雪场馆参观+赛事体验+文化展览”一体化产品,打造哈尔滨体育旅游综合体。
“后亚冬时代”,哈尔滨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契机。亚冬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城市留下先进的场馆设施,更向世界展示了哈尔滨的魅力与实力。政协委员常青林认为,哈尔滨应借此热度,加快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强化冰雪产业升级,巩固提升冰雪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成果,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冰雪装备的科技含量和品质,推动哈市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其次,不断促进“冰雪+”融合,推动冰雪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冰雪+”产品和服务。例如推出冰雪研学旅游产品,开展冰雪文化节、冰雪音乐节等活动,发展冰雪康养度假产业等,将“冰天雪地”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政协委员吴力田认为,哈市应抢抓“后亚冬时代”契机,加强冰雪人才培养和引进,重点做好本地人才培养。发挥哈尔滨体育学院等高校作用,加强冰雪运动、冰雪装备、冰雪旅游等相关专业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通过“冰雪龙匠”工程等,加强对冰雪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相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冰雪产业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等落户哈尔滨,为冰雪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九届亚冬会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哈尔滨迈向世界冰雪旅游胜地的新起点。政协委员李云波认为,哈尔滨应持续强化国际交流,利用亚冬会积累的国际合作资源,加强与冰雪强国产业对接,共建冰雪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定期举办“国际冰雪发展论坛”等类似活动,共商冰雪经济合作,将哈尔滨打造为亚洲冰雪运动交流中心。同时可依托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采冰节等品牌节日,开展跨国文旅推广,进一步增强哈尔滨文化软实力。
记者:刘瑞 李爱民
- 学习时节|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2025-02-20
- 联播观察|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2025-02-20
- 哈尔滨新闻2025-02-192025-02-20
- 两会进行时: 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 《政府工作报告》振2025-02-20
- 早安哈尔滨2025-02-192025-02-20
- 冰城新闻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