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倒计时四天,当亚冬会遇上新春佳节,“冰雪白”与“中国红”交织,冰雪味道又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先来感受冰城哈尔滨的一番火热与欢腾。
春节假期,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洋溢着欢庆氛围,各地游客汇聚在此,共享冰城之美。当“冰雪白”遇上“中国红”,当冰城进入亚冬会时间,漫步中央大街这条百年老街,聆听历史回响,感受现代活力。
在哈尔滨出生、长大的设计师邹存亮,说起刚刚过去的一年,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一年。他和团队经过三个月反复打磨、修改的奖牌设计方案,从参选的192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第九届亚冬会奖牌设计样式。
这套名为“竞速精神”的奖牌,正面是弧形赛道与亚冬会会徽交融而成,象征着运动员在赛道上奋勇拼搏的矫健身姿;背面是大兴安岭的地形地貌和亚布力赛场的雪山,最特别之处,是奖牌顶端镶嵌的一抹“中国红”,藏着邹存亮和团队的巧思,更寄托着冰雪之城牵手亚冬会的一份深情。
黑龙江设计集团创意设计研究院院长 邹存亮:我们团队在奖牌设计上的创新,最主要的就是这一抹“中国红”。它是产自我们黑龙江逊克县的北红玛瑙,颜色非常鲜艳,也是我们黑龙江的瑰宝。红色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代表原色,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像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照耀着龙江大地,也昭示着我们冰雪健儿在赛场上的拼搏激情与活力。
探访英雄之城 追寻红色记忆
孕育着抗联精神的东北大地,是一片英雄辈出的沃土。第九届亚冬会的举办地哈尔滨也是一座英雄之城,这里有12条以英雄命名的街道,16个革命纪念馆、广场、公园,红色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这片泽被后世的滑雪胜地,有触动心灵的历史回响,更是永不磨灭的精神家园。
总台央视记者 韩冰:在哈尔滨有几条街道是以抗日英烈名字命名的,这就是尚志大街、兆麟街、靖宇街。一曼街是以抗日英烈赵一曼的名字命名的,在街道旁是一曼公园,矗立着赵一曼烈士的雕像;走在哈尔滨这些以英烈命名的街道上,总会让人想他们在白山黑水间奋勇驱敌的挺拔身姿。
这些闪亮的名字因为一条条街道重生,在一座座历史纪念馆里被铭记,成为哈尔滨这座城市独特的红色文化印记。距离一曼街几步之遥,就是东北烈士纪念馆。
哈尔滨市民 何先生:小时候我的父亲,他骑着自行车驮着我到这里来参观。受这些革命先烈的影响,我也参军到了部队。有了孩子之后,我也希望他们来接受这种红色的教育,铭记历史,铭记这些革命先烈们。
80多年前,民族危难之际,由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以哈尔滨为中心,组建了11个军,在十余年间,穿林海、跨雪原、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寒冷、饥饿,消灭了18万日伪军,牵制了70多万日本关东军精锐部队,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 刘强敏:(抗联)人数最多的时候大概达到了3万多,抗战胜利以后,人数应该不足1000人。大家看到(纪念馆里)都是画像,是根据他们战友的回忆,抗联将士(大多)没有留下一丝影像。现在不完全统计军级以上干部牺牲了大概20多位,也就是说每一个军,军级以上干部最少牺牲两位,(东北抗联)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华民族的计脊梁担当。
在纪念馆里,我们发现了一件特别的文物,是一副抗联战士使用过的简易滑雪板。东北的冬天,常年积雪,敌人可以利用汽车、马爬犁长驱直入,而我们的抗联战士只凭两条腿与敌人周旋,打起仗来很不方便。
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 刘强敏: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主要活动区域可以说是东北地区最冷的地区,(与敌人打仗)不仅仅速度跟不上,而且体力也跟不上,这个时候怎么办?战士们想了一个好办法,他们自备一种装备,滑雪板对他们行军打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受到猎人脚穿滑雪板追赶野兽的启发后,东北抗联第七军决定建立一支快速机动的滑雪小分队。战士们不断研究,制作出了滑雪板,经过一个多月训练,战士们在雪地上,不仅来去自如,而且学会了在滑雪时射击,他们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 刘强敏:当时大部分战士也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为了战斗,必须学会这种技能。体现出东北抗联面对严酷战争环境下这种不服输、不屈服的精神。滑雪板绑上皮毛之后,上山的时候增加雪板和雪的这种摩擦力,等到下坡的时候它皮毛很顺滑,下山的速度会更快。这副滑雪板是当年东北抗联战士英勇杀敌的利器。
总台央视记者 韩冰:和80多年前东北抗联战士们使用的简易滑雪板相比,现在我手里的滑雪板已经非常结实,也更加先进了,当年抗联战士们自制雪板,驰骋林海雪原,英勇抗敌;如今,滑雪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受到了越来越多冰雪爱好者的青睐,大家踏上雪板,在冰天雪地中,一展风采,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
雪原赤子满丹丹:林海雪原 永不言败的赛道
80多年前,东北抗联的战士们穿林海、跨雪原,为民族独立而战。80多年后,我们的冰雪健儿们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续写新的传奇。
前国家越野滑雪队队员满丹丹的家乡就在林海雪原,她在上一届亚冬会为中国代表团夺得了首枚金牌,今年,满丹丹作为技术官员参加本届亚冬会。这片林海雪原曾是满丹丹的训练场,也是激励她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亚冬会开幕临近,作为越野滑雪项目技术官员的满丹丹回到黑龙江老家,由于常年在野外训练,退役前,满丹丹几乎很少和家人一起过春节。
满丹丹12岁就进入虎林体校,投身被称为“雪上田径”的越野滑雪。林海雪原之上,有她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
前国家越野滑雪队队员首都体育学院教师 满丹丹:越野滑雪女子最长项目是30公里,它是一个常人难以忍受的一种极限训练,两天一个50公里,每天都是零下40多摄氏度,来不及擦鼻涕,因为你擦一下鼻涕可能你就少撑一杖,就比人慢一杖。
凭借刻苦训练和顽强毅力,3年后,满丹丹第一次走上冬奥会的赛场。12年青春年华,3次征战冬奥会,满丹丹看到了越野滑雪长距离项目和国外运动员的差距。但林海雪原长大的人,字典里没有认输二字。当时已经26岁的满丹丹,又转战越野滑雪短距离项目。可是,这一次的冲刺,还是没能抵达向往的终点。
前国家越野滑雪队队员首都体育学院教师 满丹丹:短距离就是淘汰制,一轮出现问题了,可能后面没有机会了,哈萨克斯坦亚冬会没拿着,真的给我打击挺大的,可能还是心态没有调整好吧,越想拿,越拿不到。
经历了第七届哈萨克斯坦亚冬会的失利,满丹丹的运动生涯也一度陷入低谷,但沉寂了7个月后,满丹丹又重新站在滑雪场上。
前国家越野滑雪队队员首都体育学院教师 满丹丹:人生不搏一下,不知道自己的终点会是在哪。把以前的所有的成绩都推翻,就从现在这一刻开始重新来认识自己,当时就这么想的。对我恢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真的是腿都迈不开,跑不动,人家用140的心率,我可能就要用170的心率去跑,每一步其实都是很难的。
心率170也要跑,腿灌铅也要冲。一年后,28岁的满丹丹带着没有痊愈的腰伤,第三次参加了亚冬会,获得了越野滑雪女子1.4km个人短距离冠军,这是中国代表团在第八届亚冬会上的首金,满丹丹也成为亚冬会闭幕式中国代表团的旗手。
前国家越野滑雪队队员首都体育学院教师 满丹丹:我们身上是国家队的服装,当穿上这一身战袍的时候,就不是在为自己而战了,就是在为国家而战,要抛开所有的东西,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去升国旗、奏国歌,要把国旗升在最高点。
满丹丹的家乡曾是东北抗联第七军奋战的地方,听着英雄的故事成长起来,回首自己的运动生涯,满丹丹说,林海雪原是她冠军梦开始的地方,而今退役从教要为培养冰雪运动后备力量而努力,林海雪原精神也将激励着她创造新的传奇。
前国家越野滑雪队队员首都体育学院教师 满丹丹:不同的战场,但是我们都有共同的目标,我们生长在红旗下,这种信仰从始至终都是不能改变的,他们舍生取义、义无反顾地去保卫国家,我们要更好地从他们手里面去把接力棒接过来,坚定地去为国家去争光,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体育健儿的这种力量,创造更好的成绩,更好的辉煌。
冲刺!让“中国红”闪耀赛场
春节假期,备战亚冬会运动员、教练员们正在争分夺秒的训练。他们的目标是让心中的那一抹中国红,闪耀赛场。
在河北崇礼滑雪场,高山滑雪国家集训队的8位参加本届亚冬会的运动员,每天要完成超过3小时的高难度技巧性训练。
高山滑雪被称为勇士的运动,非常考验速度和体力。今年30岁的倪悦名,已经是队里的老队员了。
中国高山滑雪队队员 倪悦名:我们这些老队员克服了很多困难,包括我自己,又重新穿上雪服,站到赛场上,我觉得这就是大家坚守的信念,在自己热爱的这条雪道上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在这项运动上其实所有人都是勇士,我们就亮剑比比看谁更勇敢无畏。
14岁进入黑龙江省队,小倪看到最多的是凌晨4点的雪场样子,从最基础的犁式滑降到挑战高难度的大回转、超级大回转,每一次摔倒都是成长的印记。倪悦名也是第一位参加冬奥会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并在这个项目中完赛的中国运动员。
中国高山滑雪队队员 倪悦名:看到台上的观众手舞着国旗,加油欢呼,那一抹中国红是最神圣、最温暖的,是我们驰骋在雪道上强劲的动能,在赛场上和国旗同框是此生最荣耀的合影。为了这一刻,我们也要拼尽全力。
奔赴热爱,顶峰相见。在黑龙江亚布力,教练员王永涛和队员们正在积极备战亚冬会,推进各项适应性训练。从高山滑雪运动员到国家第一批单板U型池滑雪教练,王永涛在这片热爱的雪场整整奋斗了22年。享受过登上最高领奖台的荣耀,也曾面临执教生涯转型的艰难抉择。从2007年起,他执教的多位队员在世界级单板U型池滑雪赛场屡创佳绩。有人评价他是“创造奇迹”的教练,在王永涛看来,为国争光,是他敢于迎接新挑战,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
黑龙江雪上训练中心教练 王永涛:其实,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奇迹,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是我们突破自我的底气;有国家做后盾,给予我们冰雪项目强大支撑,我相信中国的单板滑雪,会创造更多“奇迹”,世界赛场上绽放更大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