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0/f5756978c3834c758b2a83e6dc6ffda7_content.png)
亚冬会速度滑冰开赛3天,忙碌在省冰上训练中心速滑馆里的于静从没有过闲庭信步,走路都是用跑的。“我退役以后每天都基本只走两三千步,现在每天在馆里都得15000步起步。”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0/afab84631bb74bf497b75afac0abc8e7_content.jpeg)
作为本届亚冬会省冰上训练中心场馆运行团队体育展示与颁奖仪式经理,曾经的速度滑冰世界冠军于静把在赛场上对时间的苛求延续到了亚冬会的工作中。
她说,给她的工作,需要她以秒为单位来精确完成。
换个位置参与家门口亚冬会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0/730bababb77b40e283c1a6850de77988_content.jpeg)
身为一名世界冠军,于静曾经最享受的瞬间,便是在领奖台上升国旗、奏国歌时的荣耀。“这是运动员在赛场上拼尽全力、突破自我的初心。”在赛场上的她也的确拼尽全力,完成着自己的使命,一次次让《义勇军进行曲》在国际赛场上空飘扬——2012年的加拿大卡尔加里,在速度滑冰短距离世锦赛女子500米比赛中,于静以36秒94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滑进37秒的女选手。世锦赛金牌、亚冬会金牌,于静在国际大赛收获的奖牌无数,她早就习惯了在领奖台上看着国旗升起,听国歌奏响。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0/b7711d2f41334fec8b1eb43960a239d2_content.jpeg)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0/cebfb7d51c3643a2b5346dc756a7cc60_content.jpeg)
8年前的札幌亚冬会,于静还是场上的运动员;但如今在家门口举行的亚冬会,已经退役6年多的于静却不得不换个位置看颁奖仪式。“以前自己是见证者,现在更多地是要亲力亲为。”
2024年7月,于静与同事一起正式进入亚冬会组委会。机缘巧合中,她成为了省冰上训练中心场馆运行团队体育展示与颁奖仪式经理。“很多人当时并没有把颁奖和体育展示当成很重要的领域,但我以前是个运动员,我知道颁奖对运动员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包括于静在内的所有运动员的初心——为国争光,用自己的努力让国旗和国歌在赛场上飘扬。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0/21acc346ca1e478097c5bcec1ea88fa9_content.jpeg)
去年11月开始,于静就几乎“住”在了省冰上训练中心速滑馆——早上8点不到就要来开会,晚上10点工作全部结束回家。“还好我家就在场馆不远。”回忆筹备时的点滴,于静云淡风轻。
工作手册上写着的工作职责只有短短几行,“负责体育展示和颁奖的所有工作”,但于静知道这几个字背后所隐藏的细节——联系获奖运动员,准备获奖选手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国旗(会旗)和国歌(会歌),协调颁奖嘉宾,确保各类仪式在规定的正负5秒内开始……类似这样的琐碎细节,让本以为自己不够细心的于静操碎了心。
她开始拿起笔,在纸上记录着自己要做的工作,再把做完的一项项划掉。大到颁奖细节的每个流程,小到志愿者和团队成员餐票的管理,于静都亲力亲为。“我多干一点,别人就能轻松一点。”为别人多考虑,也让于静跟无论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还是年轻的志愿者们都打成一片。“静姐”,成为了大家对于于静统一的称呼。
换种心情 用专业赢得钦佩
亚冬会速度滑冰项目开赛前的彩排,从未红过脸的“静姐”生气了。参与颁奖的姑娘小伙们一言不发,垂丧着头听着“于老师”的数落。
“大家能不能认真点?你们知不知道你们承担的工作对运动员和赛事运行有多重要?你们按照时间表把工作做完,才能给裁判组留下充裕的时间准备比赛。”这是他们第一次见于静如此歇斯底里,一如她在课堂上面对触碰她底线的学生。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0/bda75cf0ff5f4237adcc94574afd0e0a_content.jpeg)
2019年,于静入职哈尔滨体育学院,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并担任教学秘书的工作。“我的学生,课下就没有喊我老师的,我很喜欢和他们打成一片的感觉。”评价自己的性格,于静说心大、粗线条,但她有原则有底线,上课时任何人都不能触碰。“比如上课抽烟、旷课,这在我的课堂上是绝对不允许的。”运动员时期说一不二的作风,被于静完全移植到了教师的角色中。
教学秘书纷繁复杂的工作,也让于静在之后亚冬会上的工作游刃有余。“当时要排课、管理教学用品,还要做到在师生中间上传下达。”这些在当时积累下来的经验,让于静在面临更多烦琐的工作时从容了不少。“就像当运动员时教练跟我说的,每一段经历都能让人有所收获。”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0/f50458b4323d48e293c812944e1aa4f3_content.jpeg)
可亚冬会速滑体展颁奖经理的角色,还是让她有些猝不及防。“团队中有很多成员,沟通协调就需要时间。有时候我想传达的意思没有被理解,为了保证工作效率,事儿就得我自己干。”进驻场馆后,于静熨过国旗、搬过箱子,还帮志愿者们联系过怎么吃饭、怎么坐车的细碎琐事。“看着都是小事,但落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大事。我帮着别人想着一点,别人就可以少干一点。”能让团队顺顺利利地运转下去,是于静做出所有改变的初衷。“毕竟我当运动员时,是一个磨刀都不会自己动手的人。”
由于曾经是一个专业的速滑运动员,于静对每个国家运动员在每个项目的实力都了如指掌。“男子5000米,前三名大概率是咱们中国队的,准备三面五星红旗;女子100米,韩国选手实力不错,要提前预备两面韩国国旗;女子500米,金牌成绩要38秒2,滑到38秒5左右能拿奖牌……”赛场边,于静用自己的专业告诉志愿者们如何准备颁奖;而孩子们也把她誉为“神算子”,3天比赛下来,她收获了一众佩服的目光。
在于静的操持下,在亚冬会速度滑冰已经进行完的3天中,每场颁奖仪式都没有晚过一秒。和当运动员时一样,于静做到了她能做到的所有。
结语:
还有最后一天,于静在本届亚冬会上的工作就将全面结束,本想早点歇歇的于静却突然间又有点舍不得了。“这段经历真的挺宝贵的,能在家门口参加亚冬会的筹办工作,我真的感觉到哈尔滨在各方面都搬出了家底,就是想让全亚洲都能享受到一届出色的亚冬盛会。”
以前,于静会觉得赛事是否成功,运动员是否取得好成绩是关键;而参与过哈尔滨亚冬会后,她改变了想法:“哈尔滨亚冬会的成功,在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都有贡献,这毋庸置疑。”
对于未来,于静似乎没有想太多:“在老师的角色中继续教书育人,让我的学生们少走点弯路,对我来说就已经够了。”至于会不会重新回到速滑专业领域,于静很坚定:“只要需要我,我肯定义不容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https://app1.hrbtv.net/bingcheng/static/images/upload/20250210/2310e10c21f345e99acf9cb4f652da3b_content.png)
(来源: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