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亚冬会开幕当天,在哈尔滨市太阳岛宾馆举行的欢迎来华出席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的宴会上,一幅名为《雪韵迎瑞》的巨幅数码油画成为合影的背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看到了哈尔滨。记者了解到,此幅油画作品出自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池颖红教授带领的师生团队之手。

2月13日,主创成员在接受哈尔滨日报独家专访时表示,作为冰城画家,大家对冰雪的热爱是进行冰雪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此次油画作品《雪韵迎瑞》的成功入选,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对冰雪艺术创作的激情与信心。未来,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艺术创作,让更多人感受到冰雪的魅力,为冰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以雪乡为灵感 彰显“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独特魅力
琼花碎玉,银装素裹,朝霞拂过远山,错落有致的木屋上堆满“雪蘑菇”,红灯点缀其间,白雪皑皑,整个村庄沉浸在对新年的幸福憧憬之中,欢乐祥和的气息在冰天雪地中愈发浓郁。油画作品《雪韵迎瑞》由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池颖红、唐卫强、张琨及研究生夏文超共同创作。作品以我省著名赏雪胜地雪乡为灵感,将起伏的天际线、错落的木屋、纯净的雪层与团圆喜庆的红灯笼巧妙融合,呈现出一幅充满诗意与温情的冰雪画卷。
天地祥和、温馨浪漫的雪乡美景,不仅展现了黑龙江独特的冰雪情韵,更寄托着农历新春接福迎瑞的美好愿景。这幅画卷将雪韵龙江的壮美与喜迎祥瑞的喜悦融为一体,传递着对八方来客的真诚热情,共同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意与温暖的冰雪盛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充分体现油画作品的绘画性和艺术表现力,在创作过程时,主创成员们选择了具象表现的手法,不仅巧妙地将雪乡的全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还将远山、蓝天、雪松、小屋、院落、门斗、玉米垛、窗花等元素以和谐的方式融入画面,既保留了雪乡的自然风貌,又赋予了作品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采用不同的笔触,使画面更加有层次感,做到在远观时,画面依然能保持写实的整体印象。
“作品不仅契合了本届亚冬会“冰雪同梦 亚洲同心”的主题,还积极践行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通过视觉与情感的双重表达,呼应了人们对冰雪盛宴的期待。画面下方大片洁白的雪地,用巧妙“留白”的方式给予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也让合影照片能够主次分明,更具美感。同时,宽阔的视野也尽显大国气派。”作品主创成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池颖红在解读作品时表示,随着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盛大举办,世界也将目光聚焦到了黑龙江,《雪韵迎瑞》生动诠释了黑龙江如何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生态优势,成功转化为文化优势与发展优势,作品不仅展现了冰雪艺术的独特魅力,更通过细腻的艺术处理,传递出对冰雪文化的深情与热爱。
从十余稿中确定最终方案 四名主创成员昼夜赶工一个月
2024年12月15日,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池颖红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为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宴会主场馆创作巨幅油画。“画作要反映出阳光和冰雪共同赋予了黑龙江大地特有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要更好的凸显第九届亚冬会因冰雪相约,热情迎接世界各地来宾,共同期待冰雪盛宴的视觉和心理需求的创作目标,并且作为领导人合影时的重要背景。”接到任务时,离作品要求上墙的时间已不足一个月。创作工作时间紧、责任重大,池颖红教授意识到只有组建高效的团队才能更好地完成此项重大工作,她邀请绘画能力强、经验丰富、极具执行力和责任心的教师唐卫强、张琨和研究生夏文超一起合作。

“抵达现场后,主创成员立即展开了一系列周密的工作:测量尺寸、沟通构图、设定内容框架并确定绘画语言风格。经过深入探讨,我们明确了创作方向——以冬季雪乡的村庄与远山为核心题材,展现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气息。”池颖红教授告诉记者,这项创作任务的主要困难就在从设计构图、方案审核、绘制完成到形成背景墙,时间非常紧迫,现场绘制的方法执行不了。
经过多次商讨,主创成员最终决定采用缩小比例的绘画方案,以确保在限期内高质量完成创作。然而,这一方案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绘制小画幅作品时,必须预先考虑到作品放大后的视觉效果。这不仅要求成员们在绘画时精准控制大块色彩的表现力,还需细致考量笔触在放大后对整体画面效果的影响,这无疑增加了创作的难度。
“考虑种种因素,在完成缩小版同比例作品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对笔触痕迹的精细把控,力求在作品放大四倍后,喷绘成数码背景墙时仍能呈现出理想的视觉效果。通过反复调整与优化,我们确保了放大后的作品在色彩、细节与整体效果上都能达到预期,为最终的艺术呈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池颖红教授说。
据池颖红教授介绍,为了掌握色彩的视觉效果,同时检验绘画技法的实用性,在具体创作前,主创成员先完成了作品色彩小稿的绘制,小稿审核通过后,团队开始全力投入创作,这幅《雪韵迎瑞》的构图是从近十稿创作方案中精心挑选出的最优一稿。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创作,团队四名成员轮流休息,昼夜不停地赶进度,2025年1月9日,画作《雪韵迎瑞》全面完成,创作工作圆满收官。

“那段日子虽然辛苦,却充满激情与兴奋。能够为家乡的冰雪文化事业、为黑龙江省的重大赛事贡献一份力量,我们深感荣幸。正是这份信念始终激励着我们,支撑着我们克服困难、全力以赴。作为油画工作者,这不仅是我们职责所在,更是我们肩负的使命与荣耀。”回顾整个创作过程,池颖红教授感受颇深。
开幕式当天,当主创成员在报道中看到团队作品时,大家纷纷表示,能够以艺术形式将黑龙江最具特色的景观呈现给世界,内心感到无比自豪、幸福。
助力冰雪艺术推动社会美育 作品将被永久陈列
“社会美育是通过向大众提供审美产品与服务,浸润人们的审美感知、涵育社会文化、建构审美环境的活动。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更践行了“为人民、为艺术、为生活、为城市”的社会责任,催生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丰富城市文明内涵,从而助力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与建设。”在池颖红教授看来,作品《雪韵迎瑞》的创作过程,正是激发人们对冰雪美的欣赏、感知与创造的过程。

文化铸魂,润物无声。《雪韵迎瑞》作为一幅数码油画作品,将在本届亚冬会结束后捐赠给哈尔滨冰雪文化博物馆永久陈列。它不仅将持续发挥社会美育功能,推广冰雪艺术文化,更将以其深远的精神价值,为哈尔滨冰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