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仓子
《春喜》 版画 2008年 刘德才
□施立夫
东北民间习惯称熊为“熊瞎子”,管熊冬眠叫作“蹲仓子”。
之所以称熊为“熊瞎子”,是因为熊体大眼小,要是不留神,几乎就看不见熊的眼睛长在哪。它的视力也的确不佳,相对于其他一些动物来说,眼睛并不是其最强的感官。
霜降之后,熊瞎子就开始大吃大喝,一顿胡吃海塞,疯狂地摄入食物,尽最大努力把自己养得膘肥体壮,储存足够的脂肪。落雪之前,它就钻入树洞或是地穴中冬眠,不吃不喝不排泄,处于半睡眠状态,是谓“蹲仓子”。一般来说,黑熊会爬树,大多选择在地面以上的天然树洞子里冬眠,称作“蹲天仓子”;棕熊体形更大,动作笨拙,大多选择向阳避风的山坡,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在大树下或倒木边的地面以下刨出洞穴,封以树枝、枯草、泥土,藏身冬眠,称作“蹲地仓子”。黑熊如果怀孕了,行动不便,也会选择“蹲地仓子”。
早年间,小兴安岭的原住民鄂伦春族过着以狩猎为主,以采集、捕鱼为辅的生活。流传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小调——《高高的兴安岭》反映的正是这种生活:“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也打不尽……”。鄂伦春人打猎是离不开猎马和猎狗的,它们很通人性,是鄂伦春人的忠实伙伴,须臾不离。出于这个原因,鄂伦春人从来不杀马和狗,也不吃马肉和狗肉。在鄂伦春人面前说马和狗的坏话,可要小心他们的拳头。
鄂伦春人虽然主要以狩猎为生,但他们轻易不会猎熊。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有着执着的崇拜。当然,也包括对动物的崇拜,尤其是对熊有着极其特殊的感情。早期的鄂伦春人以熊为图腾,视熊为祖先,并且相信熊和他们是有血缘关系的。平时,鄂伦春人最忌讳直接叫“熊”的称呼,而是称公熊为“雅亚”(祖父) 、“阿玛哈”(舅舅或伯父)或“额替堪”(老头),称母熊为“太帖”(祖母)或“额聂赫”(伯母),这是亲属称谓中最高的称谓。
在过去,鄂伦春人是绝对禁止猎熊的。后来,可以猎了,但仍存在着恐惧心理。他们一般会选择在冬季猎熊,称作“杀仓子”。
如果是“杀天仓子”,经验丰富的莫日根(猎人)会用心寻找可能有树洞的大树,细心观察,如果其主干分枝处挂有霜花,那么十有八九有黑熊。因为熊在树洞子里呼吸时,哈气会冻成霜花挂在洞口。找到仓子之后,一人用带叉子的木棒猛击树干,等到惊醒的熊从树洞子里钻出时,用叉子把睡眼朦胧的熊叉在树洞口上。这样做的目的是激怒熊,让熊胆迅速膨胀起来,因为熊胆是十分珍贵的中药材。另外一人用枪口瞄准树洞,等黑熊被完全激怒时,扣动扳机,一枪毙命。
“杀地仓子”,莫日根也要依据经验,查看山形地貌,寻找“地仓子”的所在。如果落雪了,“地仓子”就十分隐蔽,判断的依据主要是看大树下或是倒木边是不是平白无故地多出个“小坟包儿”,有没有出气孔。如果没有落雪,就寻找大树下或是倒木边的枯枝堆、落叶堆,如果也有因呼吸留下的霜花,那么就可以判定一准有熊。“杀地仓子”时,十分危险,因为熊一旦冲出,便没有遮拦地与人遭遇。莫日根,一般会直接将枪插入,趁熊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将其击毙。如果为了杀熊取胆,便会放几条猎狗狂吠来激怒熊。
鄂伦春族猎熊还有很多禁忌。猎熊时,不能直呼其名“牛牛伙”,也不能说“打”,而要说打熊和虎的专用名称“旷迭日恩”。如果莫日根打死了熊,不能说“打死”,而要说“阿恩恰”,意思是睡着了。打死熊以后,要举行仪式,下跪磕头,说明是误伤,请原谅。
等到莫日根带着猎物回到住地“撮罗子”时,还要学着乌鸦的叫声。学乌鸦叫,意在表明是乌鸦打死了熊并吃掉了熊肉,而不是鄂伦春人。女人们听到乌鸦的叫声,就知道男人们猎到熊了。猎到熊,是鄂伦春族的大事情,莫日根归来后,男女老少纷纷聚集到篝火旁,一边喝酒吃肉,一边载歌载舞,姑娘小伙子们会跳起热烈的“斗熊舞”,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集体吃熊肉时要说:“是乌鸦吃你的肉,不是我们吃。”吃剩的骨头,还要举行仪式,然后风葬或土葬。
如今,鄂伦春人已经下山定居六十多年了,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加强,他们已经基本告别了狩猎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是“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山林”了,巡护山林成了他们的主业。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由传统的狩猎业转为农牧业了,再也不用迫于生计,猎杀“蹲仓子”的“牛牛伙”了。
- 一见·通过这场会见,读懂中国何以被视为“确定性的绿洲”2025-03-29
- 时政现场说丨迈出“投资中国”新步伐 书写互利共赢新篇章2025-03-29
- 微视频|“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2025-03-29
- 推动高质量发展 哈尔滨奋力谱写科技创新篇章2025-03-29
- 聚焦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 打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组合拳”2025-03-29
- 冰城新闻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