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大别山革命老区:红旅融合,山乡旧貌换新颜

来源:光明日报编辑:刘慧璇发布时间:2022-05-19 查看数0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斑竹满园,制来数杆长枪,维持共产;红花遍地,训练三军大队,保障民权。”这是镌刻在红十一军第三十二师成立旧址、安徽六安金寨县斑竹园镇朱氏祠大门两侧的一副楹联。初夏时节,鸟语花香,朱氏祠堂前的斑竹在风中轻轻摇曳。5月11日,记者踏上了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这片“英雄地”,切身体验“红旅融合”如何让老区的过去与现在血肉相连,对老区的生活与精神风貌又产生了何等深刻的影响!

作为豫东南地区第一支红军部队的诞生地,金寨斑竹园镇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7位开国将军、2000多名革命烈士载入史册,现存的30多处红色遗址成了不可复制的宝贵精神财富。

“老区要变样,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斑竹园镇文化站站长李大维告诉记者,近年来,为了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斑竹园找到了“红旅融合”这条新路。

在斑竹园红色教育基地,记者见到了负责人阮怀军。2021年底,他从合肥来到斑竹园,接手了红色教育基地的运营工作。为闲置的校舍涂上迷彩,将既有的教室改造成“营房”,架子床上的被褥叠成“豆腐块”,报告厅里的桌椅摆得整整齐齐——如今,斑竹园红色教育基地正静静迎候下一批驻训者。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红旅融合的路子到底应该怎么走?”

面对记者的提问,阮怀军的回答信心满满:“虽然基地暂时受到了疫情影响,但红色研学培训作为未来文旅发展的大趋势从未改变。”阮怀军的信心源自既往的数据——自投入运营以来,斑竹园红色教育基地的军事夏令营、红色研学、国防教育等培训项目已累计吸引了200余批共5万余人。

“今年,我们计划再改造一批‘营房’,以满足不同培训人群的需求。”隔着操场,阮怀军指着远处的一栋闲置校舍向记者表示。

除了红色教育基地,在斑竹园,2.5公里的“红军栈道”和75米的“红军吊桥”,贯穿于立夏节起义烈士纪念园、红十一军第三十二师成立旧址,共同构成了一条红色精品旅游线;“先锋馆”内,7位开国将军的先进事迹引领着游人走进那段远去的革命岁月;新建的“红印·斑竹园”小镇客厅则成了集中展示斑竹园红色历史的窗口……

以“红旅融合”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进而改变老区山乡面貌——发生在金寨斑竹园镇的故事,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帧剪影。而在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以党建引领“红旅融合”则成了当地发展的秘诀。

在独山,1.7公里的长街上坐落着全国罕见的苏维埃时期集党、政、军、文、教、司法于一体的县级机构旧址——这里便是全国闻名的独山革命旧址群所在。

“以前走在这条街上,抡一棍子下去,你都砸不到一个人。现在,我们已经有了160多家商铺了!”安徽将之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符凯笑着向记者介绍,“这多亏了党员商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9年起,裕安区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打造了这条党建示范文旅特色街,其中就有5家党员经营店和10家党群共建店。“凭借‘党建引领’‘党员承诺’等方式,党员经营户把街区诚信经营、餐饮安全、放心消费的品牌打出去了,来的客人也渐渐多起来。”符凯说。据统计,2021年,独山镇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

红旅融合,为老区群众带来了更多工作机会,让老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那些生活在老区的老人、孩子又由谁来管,过得怎么样呢?

在金寨斑竹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记者见到了工作人员柯静,她同时也是一名斑竹园志愿服务工作者,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朱氏祠、立夏节起义纪念园等革命旧址为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2020年4月初的一天,一名叫肖桂梅的妇女找到了柯静:“柯同志,我会做鞋,能缝补,不知道能不能为镇里的老人们帮些忙。”

“太能啦!”在柯静的组织策划下,一个名为“温馨小布坊”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出现了。每周五下午,都会有志愿者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镇上的老人缝缝补补。两年过去,经过柯静不断招募,“温馨小布坊”志愿者也从1个人增加到了13个。

“温馨小布坊”“花甲理发”“爱心早餐”“夕阳红艺术团”……志愿服务群体的一份份善意,化解了老区特殊群体的一个个困难。如今的斑竹园,已经拥有了助学支教、医疗健身、法律服务等10支志愿服务队伍,覆盖全镇10个村,参与成员过千人,而柯静本人也入选全国“阳光工程”优秀志愿者。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基因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奉献精神是老区群众与生俱来的!”柯静说。

(本报记者 马荣瑞 丁一鸣 常 河)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