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苗乡从“高颜值”到“高产值”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重庆彭水:
生态苗乡从“高颜值”到“高产值”
光明日报记者 李宏 张国圣
五月,海拔1200米的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保家镇大堂村白茶基地云雾缭绕,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茶香味,采茶工来回穿梭,采摘今年的最后一茬白茶。
这个时节,大堂村的村民都成了采茶工。
“忙时有上千名采茶工一起采摘,动作快的村民一天能采八九斤。”白茶基地负责人徐志强告诉记者。
“采茶一个多月,工钱按照采摘茶叶每斤32元算,我就有1万多元收入,安逸!”自从村里有了白茶产业,村民许艳梅再也没有外出务工了。让她心里乐开花的是,一年除了采摘白茶外,平时管护基地也有收入,还能照顾家庭,真是一举多得。
几年前,凭着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等优势,保家镇盘活撂荒地,引入茶商开发。几个村栽种高端优质品种茶达5079亩,带动了大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家庭平均增收超过1.2万元。
地处渝东南的彭水县最大的资源是生态,最大的优势也是生态。而今全县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推动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同步发展,形成了生态产业体系,让生态“颜值”变成经济“产值”,革命老区的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保家镇的生态茶叶,让村民不断增收。而在郁山镇,一个个小红薯早已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在龙须晶丝苕粉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对鲜红薯进行蒸煮、切丝、挂晒,加紧制作晶丝苕粉,赶制订单。
“去年公司采收了8000多吨红薯,涉及上千个农户,促进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公司负责人葛先萍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晶丝苕粉除了销往全国各地外,还出口英国、韩国、阿联酋等国家,一年的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晶丝苕粉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山中珍宝”。如今有了供给充沛的电力、方便快捷的交通,全县在16个乡镇建起了核心种植基地,种植红薯30多万亩,年加工红薯15.8万吨,红薯全产业链年收入达6亿元。小红薯在彭水逐渐“长大”,成了带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彭水苕粉”的品牌越叫越响。
同样成为彭水生态农业品牌的“彭水苏麻”,在黔中道紫苏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全县有3000多家农户种植,也成了可持续的富民产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永均告诉记者,合作社汇聚了来自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专家教授研发团队,进行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集成应用,大幅度提升了紫苏的产量和品质,实现紫苏全产业链发展,今后还将推出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彭水大力做强生态工业。记者走进位于乔梓乡长寿村的重庆阿依达太极泉水股份有限公司,看到生产车间一派繁忙。经过层层自动工序,一罐罐“不老泉水”正在打包装箱。工厂门口,一辆辆叉车穿梭往复,将一箱箱成品装车销往海内外。
公司负责人林榜建介绍,从2014年8月建厂至今,阿依达公司建造了全自动高速罐装水生产线,还建成了年产能3000万桶的桶装水生产线。滋养长寿村数万年的山泉水,现在已经淌出“真金白银”。
企业增效的同时,也反哺了当地村民。每天早上7点,长寿村3组村民肖伍英从家里出发,步行5分钟到“不老泉水”生产工厂。“我已经在公司上班几年了,以前在地里做农活,现在在厂里领工资,还有‘五险一金’。”在大山深处生活几十年的肖伍英,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在家门口上班。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也引来了大量游客。每年的踩花山节和水上运动大赛,都成了苗乡儿女盛大的节日。这“一节一赛”已经举办了10年,不管是在摩围山旅游度假区,还是在蚩尤九黎城、阿依河以及乌江画廊,各大景区的精彩活动,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体验苗乡风情,尽情欣赏水上运动。
日前,润溪乡樱桃井村的黄地峡巴渝民宿进入旺季。“这些民宿群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又能帮助群众找到一条稳定的致富道路。”望着村子里绿色环绕的几十家民宿,樱桃井村党支部书记王海霞信心满满。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5日 09版)
[ 责编:白冰 ]
- 【防疫周知】国内涉疫地区排查政策梳理汇总表2022-07-07
-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2022-07-07
- 重磅微视频|行而不辍,未来可期2022-07-07
- 85年过去了,这一天永不能忘!2022-07-07
- 优服务,提质效!香坊区打造“暖心社保”2022-07-07
- 冰城新闻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