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诈骗花样百出,打击更要“一个也不放过”

来源:封面新闻编辑:杨焯兰发布时间:2022-08-02 查看数0

【社评】养老诈骗花样百出,打击更要“一个也不放过”

相关部门应在促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多元供给方面更下功夫。完善养老布局,让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共同发挥作用,让更多人能安心养老,是各方应着力谋划的事。

据7月30日新华社报道,近来,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投向老年人群体,涉老年人诈骗刑事案件多发,投资养老产业、销售收藏品、代办保险、养生、黄昏恋等是其中典型的诈骗类型。从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罪名来看,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三类犯罪占全部养老诈骗罪名的94.4%——全都冲着老人的钱而来。

近来,不少地方和有关部门持续发布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社会各界对养老诈骗关注度有了大幅提升,同时相关数据也体现了问题的严峻程度。据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消息,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西城法院审理涉老年人诈骗案件共计19件,被害人、投资人多达1200余人,涉案金额高达4.6亿余元。

养老诈骗犯罪手段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比如,巧立名目——以投资“养老项目”、代办“养老保险”等名义,掩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目的,编造国家对养老产业的扶持政策等对老年人进行哄骗;物质诱导——用送鸡蛋、挂面等小恩小惠获取老年人信任后,以支付高利息、办卡享受补贴额度、入住养老公寓享受优惠等方式,吸引老年人投资;技术加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黑色产业为养老诈骗犯罪提供助力,让犯罪嫌疑人可以依据精准的个人信息,通过不定期打电话、上门拜访等方式锁定目标老年人,利用信息优势进行围攻。

“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个道理大多数老年人都清楚。养老诈骗之所以多领域频发、很多老人落入骗子的圈套,与不法分子的话术具有迷惑性、欺骗性有关,同时,诸多养老诈骗典型案例指向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痛点,比如,不同人群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有效解决,居家养老、以房养老、老年公寓、社会设施适老化改造等未能有效满足不同地区老年人多元化需求,以致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不少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情感空虚、孤独无助,而“陪聊天”“帮找老伴儿”则成为不少骗子的突破口;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往往脱节于网络时代,对新型骗术难以辨别和招架;此外,想要参与投资获得高额回报、给子女减轻负担等,也是原因之一。

涉老年人诈骗犯罪追赃挽损难度大,给老年人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因而,必须大力防范和打击养老诈骗犯罪活动,并形成合力。老年人要主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自觉提升反诈能力,家人也应多关心和陪伴老人,从家庭这个环节加固防骗链条。有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分析研判,提升打击治理质效。今年4月起,全国启动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各地执法司法机关、市场监管部门、文旅部门等持续深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涉诈问题。这种“一个也不放过”的高压态势应形成长效机制,并提升不同部门的协作能力。

与此同时,针对深层的现实痛点问题,相关部门应在促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多元供给方面更下功夫。养老产业是生意,更是服务。完善养老布局,让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共同发挥作用,让更多人能安心养老,是各方应着力谋划的事。“银发浪潮”已经到来,“银发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打击、遏制涉老年人诈骗犯罪,为健康的市场秩序清理掉类似的绊脚石,才能促进“银发经济”的健康发展。

往小说,养老是家事;往大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一项社会工程。呵护老年人的安宁生活,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事关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