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融观察·如何以良法善治护航美好生活?

来源:人民日报编辑:王丽莉发布时间:2023-03-09 查看数0

在人民网开展的2023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依法治国”入选十大热词。如何更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人民融观察本期关注:依法治国。

代表委员表示,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研究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科学立法,以良法保善治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立法应当体现人民意志,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

“立法法修正草案在总则中明确了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并对基层立法联系点作出专门规定,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立法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代表说,“我将继续围绕当地重大战略走访调研,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让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直达国家立法机关。”

围绕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更好发挥作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国浩律师集团事务所首席执行合伙人吕红兵委员建议,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民建议征集制度,“通过明确制度的基本原则、工作主体及职责,强化对人民建议的研究、落实与转化等多种方式,确保民意征集的广泛性、代表性。”

地方立法是对国家立法重要的、有益的补充和探索。“应进一步发挥地方立法实施性、补充性、试验性的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戴红兵委员建议。

“上海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为企业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劳动者权利保护等提供更坚实法律保障。”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委员认为,这对提升上海的国际金融营商环境法治化保障水平、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大有裨益。

作为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拥有独特的水书文化。“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地方立法要突出民族特色。”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冉博代表说,“我们立足本地实际制定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书文化保护条例》,为特色民族文化保护提供法制力量。”

依法行政,拓宽监督渠道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全国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1000多项,90%以上的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可办,户籍证明、社保转接等200多项群众经常办理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我们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在减环节、降成本、优服务上下功夫。”湖北省十堰市市长王永辉代表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优化政务服务,确保高频事项当场办结,对特殊群体实行预约上门服务,并利用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指导群众网上办理业务。”

强化监督和问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我们通过电视问政等方式,深化政务公开,拓宽群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渠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河南省新乡市市长魏建平代表说,推进政府依法履职和治理创新,要求我们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

行政审判是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人民法院深化行政审判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针对容易引发行政争议的领域,我院发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案件、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案件、‘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案件等专项白皮书,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义芳委员介绍。

公正司法,守好公平防线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们要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义芳委员介绍,重大事项记录报告制度有效遏制了过问或干预司法办案的情况,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完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我们把接受监督作为坚持司法为民的应有之义,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游劝荣代表说,“越是公众关注案件,越要依法主动公开,让人民群众监督司法活动,让热点案件审判成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

“‘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明确要求。”福建平潭海坛街道红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爱英代表介绍,“按照社区党委统筹,志愿者、人民调解员等各展所长的模式,我们逐步实现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不诉自办’的转变,基层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策划:温红彦、杨学博、姜赟、张炜

统筹:曹树林、邓志慧、沈小根

文字:赵晓曦、张天培、魏哲哲、张伟昊、张云河、葛孟超、王者、吴君、黄娴

编辑:王洲、钱一彬、宋静思、王锦涛

责任编辑:朱笑熺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