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提质 积“势”成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第二个五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编辑:王丽莉发布时间:2024-05-30 查看数0

【研究报告】

作者: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出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板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举旗定向、擘画蓝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第一个五年间,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不断推动“蓝图规划”变为“现实画卷”,长三角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要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了历史性交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迈入“第二个五年”,如何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向“新”提质、积“势”成力,成为我国培育、发展和释放新质生产力的高地和窗口,是长三角三省一市必须回答的新课题。

向“新”提质 积“势”成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第二个五年”

图为浙江温州城市景观。苏巧将摄/光明图片

向“新”提质 积“势”成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第二个五年”

长三角三省一市GDP占全国比重(2023年)  制表:陈恒、陈之殷

向“新”提质 积“势”成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第二个五年”

长三角三省一市研发支出及投入强度  制表:陈恒、陈之殷

向“新”提质 积“势”成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第二个五年”

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均GDP对比情况(2022年)单位:万美元  制表:陈恒、陈之殷

五年回顾:新科技新产业凝聚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2023年,长三角经济总量达到30.5万亿元,首次迈上30万亿元新台阶,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约1/4。人均GDP超1.8万美元,远超中等收入门槛,趋近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在经济能级全面跨越的同时,长三角新科技新产业实现快速结构迭代、持续凝聚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汇聚国内外创新要素,高能级科创共同体加速形成。长三角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擎,全力打造一体化科技协同创新生态。在科技创新要素方面,三省一市围绕研发投入、人才引育、技术攻关等方面持续发力。2023年,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约占全国1/3,汇集了全国17%的高等院校,以及1/4的“双一流”高校,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占全国26.4%,形成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约占全国1/3,形成了一批广受关注的前沿科创成果。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方面,长三角建成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计28个,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二期)超强超短激光10拍瓦(PW)用户装置建成启用,江苏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首套试验台位顺利点火,浙江“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加快建设,安徽“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正式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等。科技创新网络协同方面,长三角采用“揭榜挂帅”和“指南攻关”双通道实施联合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券”在三省一市互联互通,“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整合四地中试设备超500台套。三省一市联合部署建设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要素密集、科创活跃的先试走廊。

向“新”提质 积“势”成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第二个五年”

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外景。 新华社发

抢占世界级新产业赛道,重塑国际竞争力。长三角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突出区域分工与强强协作,各特色集群协调发展,联动共赢,共同助力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2023年,长三角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31.1%,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60%、1/3、1/3,新能源汽车产量约占全国2/5、全球1/4。三省一市均对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重仓布局,同时又根据本地禀赋特色对重点产业环节有所侧重,上海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尤其在芯片、移动网络等环节优势明显;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已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拥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子三个千亿级产业;南京着力打造以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杭州作为长三角电商和互联网经济中心,以云计算与大数据、视频安防等为特色;无锡在物联网、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两机”等优势产业领域正加速崛起;合肥以“芯屏器合”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跑全国,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和以语音识别为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引领国内经济大循环,同步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共出口5419.2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比重达51.2%,对我国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提升贸易竞争力形成重要支撑。数字贸易是长三角塑造贸易新优势的核心支柱,上海聚焦新型数字贸易业态,建设“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浙江积极建设全国首个省级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杭州持续塑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2023年,杭州数字贸易进出口额3190.7亿元,数字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重超70%,远高于全国40%左右的平均水平。高能级开放平台助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上海进博会作为我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要窗口,日益成为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贸易体系的重要载体。作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港,宁波舟山货物港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对我国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形成重要支撑,连续15年领跑全球。上海设立了全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近一半由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制度型开放领跑全国。

直面挑战: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待提升

国际技术与需求不稳定因素多发。长三角经济与国际深度联通,这也意味着在面对国际压力时首当其冲。当前,国际经济、科技、安全等领域均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和外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骤升。中芯国际、海康威视、浙江大华等一批长三角龙头企业,屡屡成为主要大国重点关注对象或被纳入“实体清单”,同时面临着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与外迁压力,经济安全性与稳定性亟待提升。

区域与城市分工体系协同不足。一是长三角区域协调逐步步入深水区,财税分享等深层次改革有待突破。二是区域间先进技术投资不足与产能重复投资问题并存,各地区在有限的产业区间同质竞争,而非依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发展优势产业,不同省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低效、重复投资,上下游、跨省市产业链协同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引领型“链主”企业仍显不足,对“链属”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尚待提升。

向“新”提质 积“势”成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第二个五年”

游客在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游玩。新华社发

创新链产业链两链融合不够充分。长三角头部城市发展强劲,腰尾部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地区间创新研发能力与产业水平存在落差,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此外,创新要素跨省流动与自由配置仍存体制性障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科技资源的普惠开放利用水平仍不充分,市场化的科技产业无缝转化生态仍待健全,教育、科技、人才弱关联等问题制约科技产业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

对策建议: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

科技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能,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集中标志。加快培育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是长三角在国际竞争中抢抓发展先机的关键之举。

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塑造创新型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实现最大程度共享,促进“创新券”向多区域、广领域深度应用,联通区域级、省级、市级平台,共建长三角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低成本开放共享使用网络。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进一步优化“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完善创新资源共享考核方式及利益分配机制。新质生产力需要新载体新组织,应强化科技型龙头企业在创新平台和创新链中的功能。面向未来产业的科技型龙头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和资源配置中枢。应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企业,汇聚上下游产业链,吸引国际高端人才,驱动科技产业一体化。建立长三角科技产业协同大基金,构建孵化和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区域科技金融系统。开辟未来产业赛道,在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生物医药、低空飞行器、深海空天等领域前瞻部署,加速培育未来产业。

向“新”提质 积“势”成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第二个五年”

安徽合肥,工作人员正在加快推进中国大科学装置“夸父”(CRAFT)总体建设。新华社发

强力推动人工智能算力引领,塑造智能型生产力。编制区域整体人工智能产业地图,推动大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生活、城市治理、发展决策等场景的应用和迭代。算力是发展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之一,并日益成为决定新质生产力发展速度、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制度层面,应统筹长三角城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共商算力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发布长三角新型算力发展与部署规划。在平台层面,统筹打造长三角算力调度平台体系,共建长三角超级算力大脑。可优先在长三角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落地建设长三角区域级算力调度中心,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建设分中心。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塑造质效型生产力。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形成充分流动的要素市场,打破要素市场分割壁垒,促进人力资本自由流动,构建数据要素新型市场。创建前沿开放的创新市场,构建现代化科学城等基础研究载体体系。推行激励更有效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创新,提高应用研究创新市场的转化效能。培育以高质量国际专利为主的创新型企业,提升产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完善新型市场的法治环境,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持续释放创新主体的创造精神,同时推动三省一市创新基金统筹联动,构建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区域科技金融系统,发挥政府引导基金风险分散与创新杠杆的强大功能,助力孵化未来科技型专精特新创新主体。

联动推进制度型开放,塑造开放型生产力。面向未来,长三角要进一步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形成更高质量的引领示范作用。长三角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主动对接数字领域高标准国际规则,搭建跨境数据安全治理、开发利用和运营平台,探索开展数据跨境流动管理以及开放共享应用。吸引汇聚世界数据企业巨头落地,努力打造面向世界的数字贸易与数据创新先导区。围绕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面向国际最高标准,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核心,推动自贸试验区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合理缩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优化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鼓励支持各自贸试验区深化差别化探索,围绕金融、贸易、投资、数据、人才要素自由流动,推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自贸试验区及片区因地制宜探索新方案新规则,支撑全国构建更高水平高标准开放新格局。

(课题组成员:黄先海,系浙江大学副校长、教授;宋学印、周立宏、方建春,均系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30日 07版)

[ 责编:李伯玺 ]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