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组数字感受绿色发展正提速 政策“组合拳”为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底色

来源:央视网编辑:王丽莉发布时间:2024-08-15 查看数0

点击视频

央视网消息:8月15日是2024年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万里河山,生机盎然。接下来通过一组数字感受绿色发展正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扩展。

擦亮蓝天。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8%,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守护碧水。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至Ⅲ类)断面比例为88.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共护家园。2023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改良1.25亿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万亩,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40年“双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的同时,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感知美丽中国·看旗舰物种保护

在生态保护中,有一类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能够吸引公众关注的物种,被称为旗舰物种,在旗舰物种种群得到良好恢复的同时,它们发挥的“伞护效应”也使所在栖息地的整个生态系统随之受益。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旗舰物种,看看近年来的保护成效如何。

在广袤的东北林区,分布着全球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东北虎。本世纪初,我国野生东北虎不足20只,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范围内已恢复至70只左右;此前濒危程度更高的东北豹则有80只左右,国家公园的建设也保护了园区范围内所有的动植物物种。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珲春分局局长刘林波介绍:“目前,珲春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6%,生物的多样性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

除了在栖息地建立保护区就地保护,还有一些旗舰物种是在保护区外得到保护的。华北豹,民间俗称金钱豹、豹子。如今,其原始家园已很少见到华北豹的身影。而在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省沁源县,却屡屡有当地居民发现华北豹的记录。沁源县实行“大力宣教,鼓励保护”的策略,探索性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落地实施。

而得益于中外联合保护机制,作为中国国宝的大熊猫在全球范围内也被花式宠爱着。截至目前,我国先后与20个国家26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合作交流。

今年6月,“云川”“鑫宝”抵达美国,食物适应性培训和健康监测进展顺利,它们还喜欢上了圣迭戈动物园野生动植物联盟提供的多种新鲜竹子,还有改良的美国版“窝窝头”。

在卡塔尔,豪尔熊猫馆功能齐全,配有育幼室、治疗室、食物调制间、竹子保鲜室等,为了应对当地高温炎热的沙漠气候,大熊猫馆内部通过空调和加湿系统可以模拟出大熊猫家乡四川的四季变化。

为了照顾好“丁丁”和“如意”,俄罗斯莫斯科动物园专门为大熊猫安装了调湿系统,将湿度从原来的20%调整到适宜大熊猫生活的70%~80%。

在德国柏林动物园,大熊猫馆的正门矗立着一座红墙绿瓦的中式牌坊,黑白色的大熊猫和馆内的亭台楼阁、假山喷泉都洋溢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按照协议,在国外出生的大熊猫幼仔一般两到四岁就会回到中国。今年6月12日,旅韩归国大熊猫“福宝”经过2个多月的隔离检疫后,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与公众见面。2023年以来,我国已顺利接回协议到期和幼仔到龄的大熊猫26只。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荣平称:“这些幼仔都成功回到了我们中国,加入到我们大熊猫的圈养种群中,对我们圈养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我们的繁育工作是作出了积极贡献。”

感知美丽中国·加快绿色转型

建设美丽中国,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协同发展?当前,国家和地方纷纷出台政策,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亮丽风景,为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底色。

坐落在秦岭脚下的西安长安区刘秀村,眼下正在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几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塘滩涂,与旁边的秦岭山美景“格格不入”。去年,西安市长安区启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刘秀村贫瘠的河滩地变为错落有致的林田农网,水源涵养能力提高,禽类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加了5处。预计9月30日工程完工后,每年可新增旅游人数20万人。

位于安徽省宁国市方塘乡的落羽杉湿地公园,两千多亩落羽杉林绿意盎然,成为夏日人们避暑玩水的好去处。一些桨板爱好者也选择来到这里训练、比赛。近年来,当地持续加大水上森林资源的生态保护力度,提升旅游产业带动能力,年接待游客超45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超五千万元。

在“国家森林城市”福建宁德,森林覆盖率达到59.7%。走进宁德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的黄振芳家庭林场,7300多亩林场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当地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推动林下产业发展,套种葡萄、猕猴桃、蜜薯等特色农产品,在林下养蜂、种植中草药,一地多用、一地多收,实现林下产业增值,还通过合作社流转89亩土地,带动5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八蒲村村民黄武灼开心地说:“很多人来买我的蜂蜜,一百元一斤,一年就是三万多元。现在这变化,各个村庄都是崭新的,面貌都改了,和原来就不一样了。”

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还体现在绿色低碳生产方式不断丰富。近期,一大批绿色工厂、低碳工厂、零碳园区加速建设。在浙江宁波的这家石化冶炼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污水分离净化技术,可以将石油炼制时产生的含油污水处理成饮用级别的水。无污染的园区里甚至建成了生态园,40多种鸟类来到这里生活,这里还被联合国纳入了全球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也在加快形成。今年7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月度零售销量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实现历史性突破。

同时,在国家层面,首次系统部署绿色消费,引导企业推出更丰富的绿色低碳产品和绿色消费场景,与当前正在推进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形成合力,进一步释放全社会绿色消费潜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张路鹏称:“接下来,我们将促进消费转型,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推动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等。通过各项措施,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编辑:刘珊 责任编辑:刘亮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