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文风大家谈】学贵识见 文尚辞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编辑:王坤发布时间:2024-08-17 查看数0

【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周绚隆(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文风是反映一个社会学风、世风甚至政风的镜子。在中国历史上,围绕文风有过多次重要的讨论。中唐时,韩愈为了扭转当时崇尚骈俪、注重声律辞藻、内容空洞的文风,大力倡导形式自由的古文,号召要陈言务去(词贵己出),主张不平则鸣(表达真情实感),对改进文风产生了深远影响,迎来唐宋古文的大发展。清代中期,朴学兴盛,学者相矜以知,“偏徇而不论理之是非,琐碎而不识事之大小”(姚鼐《与陈硕士》),“钩章棘句,以艰深文其浅陋”(袁枚《覆家实堂》),桐城派古文家遂通过提倡“义理、考据、辞章”的写作主张以救其弊。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做了《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风与政风之间的密切关系。

当今学术研究中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风气,也影响到了学术写作,因此学术作品的文风出现三种不良倾向:

一是为发表而写作,标题雷同,缺乏新见。最为明显的是,各类刊物上,以“×××视域下的×××”或“以×××为中心”等话语模式为标题的文章比比皆是,背后折射的是发表的焦虑,表现出来的则是缺乏创新。

二是为理论而理论,不是跟着西方的概念跑,就是试图用晦涩的表述掩盖自身理论的不足,导致生涩缠绕,词不达意。近年来,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流行所谓“副文本”“互文性”“书籍史”等从西方引进的概念,一些年轻学者赶潮追捧,除了概念本身比较新颖外,并未带来理论、方法上的实质性突破。有些论文,从概念使用到语言表达,都不免应和了“以艰深文其浅陋”之讥。

三是片面追求文章的篇幅,有的刊物明确表示不发短文。在数字化时代,文献的获取更为便捷,为追求篇幅,作者会无节制地堆积材料。文章长短固然与讨论的话题大小有关,但对篇幅的积极控制,能挤掉多余的水分,让行文更加紧凑,表达更加清晰。

清人程廷祚在与程晋芳讨论古文写作时,引用《周易》中“言有物”“言有序”,和《论语·卫灵公》中“辞达而已矣”的表述,总结了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有观点,讲章法,表达清楚。这对我们今天改进文风仍是有指导意义的。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7日 01版)

[ 责编:张璐琢 ]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