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试验田到发展增长极 上海临港五周年蹲点调研记

来源:新华网编辑:白锋发布时间:2024-08-20 查看数0

立秋过后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天清气爽、云高海阔。这片东海之滨的热土,迎来设立5周年的关键发展节点。

  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党中央交给上海新的三项重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一个开放新高地在长江与东海交汇处日益崛起。

  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5年时光,倏忽而过。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临港新片区坚持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基本建成以“五自由一便利”(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信息快捷联通)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当梦想照进现实,呈现眼前的是临港改革创新的坚实足迹:

  ——包括特斯拉创造的“临港速度”在内,五年来形成突破性制度创新案例138个,其中全国首创案例70个。

  ——截至今年7月,实现国内人才引进落户9.7万余人,年均增速达97.23%。

  ——五年来累计签约前沿科技产业项目超570个,涉及投资约6200亿元。2019年到2023年,临港规上工业总产值从近千亿元提升至逾四千亿元,年均增长34.6%。

  看临港,就是看上海。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做深做足改革开放大文章,打造经济发展“发动机”和“增长极”,临港将在中国式现代化上海篇章中作出更大贡献。

  从一片金融湾看更高水平开放

  面积达5.56平方公里、正圆形的滴水湖,是临港新片区最具识别度的标志性景观。位于湖泊北岸的滴水湖金融湾,高楼林立、建设繁忙,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节生长”。

  在滴水湖金融湾,记者搭乘施工电梯来到距地面50米高空处的临港地标“荣耀之环”,这座极富戏剧张力的巨型钢结构圆环建筑,被人们视作临港的“东方明珠”,计划于今年年底建成,并于明年春节向公众开放。登临其上,可以俯瞰整个滴水湖,见证新片区的生机勃勃。

  空中俯瞰临港新片区滴水湖金融湾,左为建设中的滴水湖金融湾标志性建筑“荣耀之环”(2024年8月14日摄)。本组图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方喆摄

  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滴水湖金融湾被纳入上海“一城一带一湾”金融新格局,聚焦跨境金融、金融科技、离岸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与外滩金融集聚带、陆家嘴金融城错位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三极”。

  上海临港集团旗下的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滴水湖金融湾的建设与开发。2019年临港新片区挂牌时,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拿到了编号为“001”的营业执照。在公司董事长孙仓龙眼中,这张营业执照是“沉甸甸的”。

  “临港是新片区,作为‘001号公司’,我们要做有开拓性的事。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是金融开放领域,对标国际最具竞争力的自贸港,为产业发展聚要素、为国家开放试制度。”孙仓龙说。

  “我们来临港时,没有一个存量客户,全都是从头开始。很多计划出海的企业对落户临港新片区很感兴趣,我们可以借助汇丰银行的全球网络,更好服务企业以临港为跳板走向世界。”作为首批在临港新片区正式开业的外资银行分行,汇丰银行上海临港新片区分行行长陈炯对记者说。

  陈炯告诉记者,临港新片区的基因是开放,汇丰银行来这里落户,就是要做创新性的业务。比如,目前不少企业都在寻求并购机会,针对境外并购业务的融资比例要求,临港新片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率先突破,这就给企业创造了机会,也自然给银行带来了生意。“在临港,汇丰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跨境业务优势。”

  “临港新片区的设立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说,临港新片区的使命和愿景就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中国开放发展的新标杆、创新发展的首选地。

  锚定“五自由一便利”,五年来,临港在制度型开放上蹄疾步稳、成绩斐然:

  加快集聚一批全国首创项目。数据显示,临港新片区揭牌以来,累计落地金融贸易类项目1552个,注册资本合计超5637亿元人民币。这其中,包括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首家跨国金融集团独资的金融科技公司汇丰金科,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安联基金,等等。

  全力推进重大功能性平台建设。当前,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提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价格影响力、打造全国首个新型国际贸易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仅用不到百天时间,我们就推动临港国际再保险功能区初具规模,目前已入驻15家再保险运营中心和3家保险经纪公司。”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贸处副处长张建说。

  稳步推进数据跨境流动。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中外企业对数据安全有序流动都存在强烈需求。瞄准这一关键开放领域,临港新片区持续突破。目前,临港新片区已启用数据跨境服务中心,制定发布一般数据清单和重要数据目录,涉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公募基金等3个领域11个场景,把数据跨境流动的颗粒度细化到“字段级”。

  临港科技城公司主要负责人表示,通过建设信息飞鱼数据中心等底座设施,引进飞象互联、普联思通数据跨境流动试点企业,临港新片区已实现“文化出海”“供应链可视化”等多个跨境数据场景落地。

  从一个绿色港看制度创新活力

  烈日炎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南港码头上,26岁的滚装码头司机高云海头戴遮阳帽,双臂套着“冰袖”,驾驶一辆SUV汽车娴熟地从码头开上滚装船。不到24小时时间里,将有4000多辆汽车从这里装船运往全球。

  航运是全球贸易的重要载体,承担了超过八成的全球贸易运输任务。北临浦东国际航空港,南接洋山国际枢纽港,“临江临海大上海、海港空港自由港”,成为临港的闪亮招牌。

  把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需要制度创新的“点睛之笔”。

  “南港码头北边,就是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临港集团物贸平台总经理张勇告诉记者,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上海南港依托“一线径予放行”“区港一体化”等制度创新,实现了无缝衔接、无感监管,目前已成为特斯拉、上汽、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的“家门口”码头。

  “有没有发现南港码头的洁净度很高?”张勇带着记者在码头边走边看,目之所及都是中外各大品牌的汽车。目前,南港码头吞吐的主要货物品种是汽车、风电叶片等大件和水果,绿色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都很高。去年南港码头实现99万辆汽车的吞吐量,今年四季度码头二期将完成建设,届时可实现每年250万辆的滚装吞吐能力。

  从南港到腹地,在临港新片区8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制度创新活力涌动。

  ——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加快建设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

  今年5月,临港新片区阿根廷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正式运营。根据新业务模式,阿根廷牛肉企业把肉类出口到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可以在区内开展保税加工制造,并进行保税展示交易。

  不断创新的海关监管模式释放发展活力。作为我国唯一一个特殊综保区,位于临港新片区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今年年中完成新一轮扩区封关验收,新增3.58平方公里的围网区域,为航空制造、保税维修检测、保税加工制造等新型业态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统计数据显示,洋山特殊综保区去年累计实现进出口额2621亿元,2020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37.5%;实现区域经营总收入12654亿元,同比增长47%。

  ——制度创新多点开花,扩展运输自由新领域。

  今年4月,绿色甲醇加注船“海港致远号”为靠泊洋山港冠东码头的“阿斯特丽德马士基”轮完成“船到船”同步加注作业,临港新片区也落地全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绿色甲醇加注业务。

  制度创新结出累累硕果。在交通运输领域,临港新片区建设“中国洋山港”国际船籍港,国际船舶登记数量排名全国第一;率先开展外资班轮沿海捎带业务,马士基、太平船务、达飞海运等132艘船舶获准开展外资班轮沿海捎带业务;上线全国首个服务航运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线上平台“航运通”,提供船舶管理、船员管理、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一站式服务。

  ——瞄准企业实际需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2019年挂牌以来,临港新片区在全国首创环评、水保、排污、排水“两评两证”合一新制度,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特斯拉速度”,并将其转化为常态模式,投资兴业环境持续向好。

  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临港新片区推出的系列营商环境举措引发广泛关注:控制对同一企业的调研频率,绝不让企业成为“调研样板间”“走访打卡点”;杜绝任性执法、重复执法、多头执法……这些针对性极强的承诺看似细微,但由于瞄准了实际需求,让企业感受度很高。

  减少打扰并不是不管企业。从绿色航运产业联盟到产教融合创新联盟,近年来,临港新片区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成立了一系列联盟,为企业发展穿针引线、减负增能。比如,今年的陆家嘴论坛上,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中国商飞、上海保交所等,签署国产商用飞机海外机队保险共同体合作备忘录,以保险服务加国产飞机“联合出海”的方式,降低海外客户长期使用国产飞机过程中的运营成本,确保“飞得起”“飞得稳”。

  “正如论文要写在大地上,好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要写进车间里,高效解决企业实际痛点。”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副处长林鹤说,目前临港已形成全国首创的制度创新案例70个,分享这些经验和做法,可以推动全国其他区域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从一辆电动车看产业生态培育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是土生土长的临港人。他回忆,“小时候,临港到处是滩涂,经常有渔民冒着台风的风险出去捕鱼,向大海讨饭吃”。而今,临港的发展日新月异。设立五年来,区域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9.8%、34.6%、33.4%。

  改变这一切的,是实打实的产业发展,尤其是代表科技前沿的重大项目。

  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临港新片区的泥城镇投产,创造了闻名世界的“特斯拉速度”。2023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了95万多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0%。今年5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又在临港新片区动工建设,成为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助力地球村“绿色未来”。

  “临港新片区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整车为牵引,芯片、动力电池、汽车电子、汽车零配件集聚的产业集群。”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李向聪说,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临港新片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值规模从2019年的314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2897亿元。

  一辆电动车的成长历程,在临港新片区不断延续、升级。

  围绕创新生态,持续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帕马机床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意大利机床企业,很早就落户中国。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后,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最近10年,企业的营收规模增长了10倍。”说起业务发展,企业运营总监安德烈难掩兴奋。正是基于与临港新片区的良好合作,前不久帕马机床又增资近4500万元,进一步提升工厂产能。

  在李向聪看来,临港的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梯度格局:代表昨天、已经发展壮大的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产业,代表今天、正在迅速崛起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代表明天、蓄势待发的民用航空等产业。这些优势产业集群,为临港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集成电路为例,在临港新片区,经过5年发展,集成电路已实现全产业链布局,晶圆制造到2025年规划产能折合12英寸约每月64万片,材料、封装测试等领域也在快速完善。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吴晓华说:“在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每个环节都有龙头企业牵引,隔条马路就能找到合作伙伴,研发成本越来越低,创新效率越来越高。”

  聚焦重点区域,转变发展思维。从现代服务业开放区、国际创新协同区到洋山特殊综保区,作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临港集团持续推进重点区域开发、重点项目建设、重大产业导入。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临港集团在临港新片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超2900亿元,占新片区总量的50%以上,有力支撑了临港新片区在上海改革发展大局中发挥试验田和增长极的作用。

  “呼应新片区的发展,临港集团加快推动传统园区开发企业向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转型。”临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翁恺宁说,企业将加快从开发思维向产业思维、服务思维、经营思维转变,持续构建“空间+服务+投资”的价值闭环。

  加强本地培育,挖掘发展潜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招商引资,也要重视培育本地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前不久,司南半导体超级孵化器在临港新片区启动。司南半导体超级孵化器围绕产业高端前沿领域,在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RISC-V芯片、光电芯片等细分赛道,开展前瞻培育和超前孵化。

  临港集团副总经济师翁巍说,围绕芯片设计、中试、量产制造、封装等半导体创新链条核心需求,临港将联合优秀的行业伙伴,打造一站式的孵化赋能平台,构建半导体企业加速成长的创新生态。

  从一群年轻人看未来城市魅力

  “狮城临港人”,这是新加坡人钟儒育如今的微信签名。今年7月中旬,钟儒育乘机抵达浦东机场,成为第一位持我国电子口岸签证入境的外国人。8月8日,他就拿到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切身感受到高效、便捷的“临港速度”。

  钟儒育曾在瑞士、英国伦敦等多地从事银行、创投及股权投资等工作,也曾在北京和香港工作,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翻天覆地变化。今年年初,临港新片区推出“国际化人才特聘”机制。春节过后,钟儒育接到了猎头电话,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份新工作: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现代服务业发展首席战略官。

  在众多竞选者中,钟儒育脱颖而出。经过深思熟虑,他作出决定:去上海,参与临港新片区建设。

  一个多月下来,钟儒育逐渐进入“角色”。“我特别关注滴水湖金融湾建设,通过统筹在岸与离岸业务,布局跨境金融等新兴现代服务业,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钟儒育说,“在临港,梦想可以很大,实现梦想很快。”

  在临港,像钟儒育这样的人还有不少。“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这是临港喊出的响亮口号。在梦想感召下,一批中外年轻才俊与临港实现“双向奔赴”。

  这里有机遇无限的事业舞台。在星逻人工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担任算法工程师的郭兴旺,两年前扎根临港,带领团队研发推出风机不停机巡检软件“星逻御风”,解决了传统风机巡检的多个难题。

  在郭兴旺看来,临港是一个适合年轻人追梦和创造的地方。这里没有市区那么喧闹,更能让人静下心来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在临港工作生活的两年里,郭兴旺切身感受到了临港的巨大变化,“相信‘临港速度’会带动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人和企业快速成长”。

  数据显示,2023年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333亿元,是2018年的5倍。“如今上海1/9的规上工业产值在临港、1/4的制造业固定投资在临港、1/4的科技产业类重大项目在临港,给年轻人提供了大展拳脚的事业舞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彭世权说。

  这里有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低头看书,抬头看湖,在临港滴水湖畔的朵云书院,透过20米高的落地窗,可以欣赏到蓝天白云、湖水涟漪。在这里,书香与美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店长李彩告诉记者,朵云书院滴水湖店精选了文学、童书、心理学等多个类别书籍共14800多种,设置了多个特色主题图书专区。“我们的读者群体覆盖儿童、学生、白领、老年人等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来朵云书院看书已成为临港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过去一提起临港,大家往往想到塔吊林立的施工现场,或者繁忙的工厂车间,感觉十分“硬核”,但这些年,临港的“软环境”也在不断提升。

  亚洲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亚洲最大的室内滑雪场耀雪冰雪世界、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一系列商业旅游设施的完善,让临港变成了上海和长三角的“大乐园”,也让这座海滨城市更为宜居、更加柔软。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商旅处处长何晓英说,过去5年,临港新片区秉承“抓大不放小”的原则,新增商业面积91.1万平方米,同时将文体设施与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设施等结合起来,持续完善“十五分钟”生活圈。

  临港还有着诚意满满的政策体系。陈金山说,临港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重点就是怎么导入人口,怎么吸引年轻人到临港就业、工作、生活。过去5年,临港新片区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持续释放人才磁吸效应。

  以大学生实习补贴政策为例,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杨武介绍,临港新片区邀请全国100多所高校的就业办主任来临港考察,同时对符合条件的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实习生,每月给予2000元、3000元和5000元的补贴。“我们发现,实习的学生至少有25%留在了临港。”

  一组数据显示了临港“招人引智”的成效:2024年上半年,临港新片区人才引进落户23748人,同比增长41.91%,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随着更多年轻人在此扎根、生活,临港新片区这座“未来城”将更加风华正茂、朝气蓬勃……

  “临港新片区要准确把握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勇当敢打敢拼敢争先的‘小老虎’。”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表示,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临港新片区要坚持“四个放在”,坚持面向全球,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改革开放使命,更好为国家试制度、补短板、探新路,更好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奋力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前列。(记者王永前 何欣荣 杨有宗 孙青)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