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过早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编辑:王坤发布时间:2024-10-19 查看数0

湖北人的一天,从过早开始。和过年、过节一样,一个“过”字,不仅为新的一天攒足了力气,更充满了生活仪式感。

来碗热干面

一条滚滚长江,一池波涛东湖,一个江与湖筑起的社会,武汉人称其为“江湖”。过早是每日清晨武汉人初入“江湖”前的积累与酝酿。

江汉区长堤街,凌晨3点,王立新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这家热干面连锁店的加工工坊,他们每天要加工1500斤的面条。“可以做出近5000碗热干面,为6家分店提供一天的销量。”王立新说,面条一定要准时送到,一天能吃掉近130万碗热干面的武汉人,对热干面爱得很直接。

几乎所有的食物在武汉纷繁复杂的美食江湖里,都可以打出个冠亚季军,但热干面却没有所谓胜负之分。因为对武汉人来说,最好吃的热干面,永远是家楼下的那一家。

汉正街泉降巷,狭窄曲折,挂着“武汉热干面”招牌的小店里热气腾腾,张福明正忙着煮面,一大团煮好的面条摆在案板上,冒着热气。摊开、抖散、抹油、再摊开……虽已入秋,他的额头还是渗出细细的汗珠。

“这个叫作掸面,掸完晾凉,吃的时候只需用水焯一下,更筋道、不松散。”张福明的女儿芳芳介绍。

“煮这么多,卖得完吗?”“我们家做热干面20多年,整条街上的人都爱吃。”芳芳一边打包一边说,手脚利索的她话语间满是武汉女孩的爽朗。

清晨6点,天微微亮,店门口食客们就已经排起了队。面条筋道,小麻油、芝麻酱香浓,酱油、醋增色提味,泡萝卜、酸豆角丰富口感。从下面条煮到完成佐料的加入,行云流水,整道工序不到15秒,这需要张福明熟练的手法和对味道的精确记忆。

在武汉的过早“江湖”中,能和热干面相提并论的只有三鲜豆皮了,这也是武汉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

“三鲜豆皮不仅馅中有肉、蛋、虾仁,还有冬菇、玉兰片、豆干等,制馅讲究,各种食材的鲜香相互交融。”百年老字号老通城的豆皮师傅李成兆说,三鲜豆皮的豆需是脱壳绿豆,皮需是精制米浆,馅需是湘产糯米;形要求方而薄,色得金而黄,味则香而醉。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皮薄、浆清、火功正”,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

武汉人将早餐“过”得花样百出:汤包、豆皮、油香、面窝、热干面、欢喜坨、锅贴饺、糯米鸡、炒豆丝、糊汤粉……一顿早餐能吃出200多种花样,碳水是一天的快乐源泉。

但武汉人过早又是随性的,找上一家路边摊,往凳子上一坐,高喊一声“老板,来碗热干面”,一顿早餐就算对付了。有人不坐,拎上两个面窝、一碗米粉,便匆匆赶路,边走边吃甚至边骑边吃。

在武汉,满大街都是过早的摊子,门面不大,两三口大锅,或煮或炸,或蒸或煎,再摆几张小桌,放上酱醋佐料,甚至路边随意摆上几把凳子,就算是一家早餐店了,从凌晨4点忙碌至上午10点。

不仅是生活状态,也是江汉平原的文化景观与经济现象——千姿百态的市井汇成生活,花样万千的过早将世事咀嚼。这些繁闹细窄的长街老巷、数不清的早餐店铺,带给武汉鲜活,也让这里的人们洒脱。

江边一壶酒

在湖北,过早并非武汉人的专属。荆州江河纵横,湖网成片,是天下闻名的鱼米之乡,“饭稻羹鱼”是饮食特征,“多酒多茶”是生活方式。当地人对待过早丝毫不马虎,甚至将其演变为“早酒”。

黄金水道串起长江边的码头城镇,使荆州监利市成为一个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吸引了大量的商贾和船工在此聚集。繁忙劳动之余,喝点酒解乏,也借此机会交流信息、增进友谊。喝早酒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成就了无数人的生计。

“土火锅”是极富监利特色的早酒美食,不同于常见的火锅,“土火锅”大多不用锅,而是在浅浅的土瓷碟子中倒入酒精,上面摆上瓷碗,碗里放上红烧或卤制的各种食材,点燃酒精加热,边吃、边喝、边闲聊,这是独属于监利早酒的安逸。

随着时代的变迁,监利的早酒文化仍在继续,早酒摊、早酒铺超过千家,并且逐渐演化成展示当地各种传统美食的打卡地。监利人也从小小的包子、馒头做起,将江汉平原的丰饶馈赠做成各种美食带到全国各地。

“刚开始两口子出门当流动摊贩,只想讨个生活,走进城市开店后,才发现有很多赚钱机会,要感谢这个时代。”毛市镇崔吴村农民张世鹏说,做面点是个勤行,儿子之前也想换行,尝试过别的行业,后来还得回来,靠勤劳肯干、诚信经营,总能把事业做起来。

如今,已有15万名监利面点师遍布全国,经营门店近5万家,在外带动50多万人就业,年营业额约300亿元。

有别于监利,隔壁荆州公安县的早酒更讲究,也更精细。

20年前,张新元带着老婆从村里来到县城闯荡,他炒鱼尾巴是一绝,于是开了一家早餐店——秋哥鱼尾。鱼皮酥脆,鱼肉厚实,鱼刺嘎嘣脆,配上小酒、藕丁和蛋炒饭,吃完都不想走。

清晨,隔壁店铺还没开门,张新元就忙开了:剁下鱼尾巴5个一组腌好整齐摆成一圈,热锅辣油,将鱼尾在油锅里煎成两面金黄,再依次撒上生姜、蒜末、青椒、黄椒、葱花。只听着滋滋啦啦的声音,口水就已经流转了好几个轮回。

公安早酒的主角还有精心烹制的牛肉、牛杂火锅,配上自酿的粮食酒。就算是街头路边的小食店,也必定要宽桌高椅,架上炉子,精致的下酒菜肴,郑重其事,敷衍不得。

这样的爱,是有理由的:以江汉水牛为原料的公安牛肉,在2014年已经被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一头牛“牵”出了一条集肉牛养殖、草料种植、屠宰、鲜肉配送、餐饮、食品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在荆州,早酒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社交方式,一种生活哲学。清晨微醺,品味美食,交流情感,享受江汉平原水乡的安逸与闲适。

传承烟火味

武汉向西北约300公里便是古城襄阳。襄阳人的一天,从一碗牛肉面配黄酒开始。大块的牛肉、浓厚的牛油、辛辣的味道,为南来北往的食客们捎去一份“热辣滚烫”。

襄阳是3000里汉江的码头要地,素有“七省通衢”“南船北马”之称,也是金庸笔下的“侠义之城”。文化交融使当地饮食习性脱离“南米北面”的框架,襄阳牛肉面也成为当地最负盛名的特色饮食。

作家马伯庸称襄阳牛肉面“醇酡浊辣,浓郁到了极致”,并以“浓醇”一词总结襄阳精神。在襄阳,牛肉面投射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与生活态度,这是襄阳人独有的味蕾标记。

襄阳牛肉面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走红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襄阳汉江大桥北桥头以回族居民居多,擅长以牛肉、牛杂为臊子做面食,逐渐将牛肉面做成了地方特色美食。进入21世纪以来,襄阳牛肉面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特别是近几年,航天英雄聂海胜“代言”、襄阳籍明星贾玲推介,让“一碗面”声名远播。

襄阳牛肉面,一辣、二麻、三鲜,味道可口、回味悠长。面略硬筋道,肉薄而香,汤水肥而不腻,辣椒不是特别辣,而是透着醇厚的香。吃口面,焖口黄酒,黄酒的酸甜清爽刚好解除了牛肉面的油腻,可谓是黄金搭档。

支起两口大锅,一口熬汤、一口烧水,家门口立起四根竹竿,撑起一张塑料棚,就可开门营业。资金投入少、技术门槛低,很多老百姓通过开面馆脱贫致富。

一碗牛肉面需要几十种原材料,每一种都是一个产业。襄阳是湖北最大的小麦主产区,本土农产品企业为牛肉面馆供应着充足的湿碱面、黄酒等,由此形成一整套上下游产业链。不少牛肉面馆还研制出快餐面,为远方的游子缓解乡愁。

赛家喜娃面馆已历经三代人,现在的老板是35岁的双胞胎兄弟。哥哥赛晶健说:“赛家从奶奶辈就在开面馆,当时尝试着将牛杂下进碱面中,没想到大受欢迎。之后,又出现了豆腐面、海带面、牛筋面等襄阳牛肉面系列产品。”

襄阳牛肉面的精髓在牛油,用牛骨头熬汤,十几味中药和调料融合植物油熬制佐料,直到现在赛家仍保持着凌晨4点起床熬牛油的传统习惯。

“一年营业360天,根据收银系统后台统计,有顾客在店里吃了357天。”赛晶健说,一碗面传承了三代,拥有大批忠实的消费者。

一座古城,一碗牛肉面,一口黄酒,烟火气抚慰凡人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温暖。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