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气象新作为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任务紧迫、使命重大。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担当职责使命,以新气象新作为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育人方向。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才能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扎扎实实地在高校贯彻落实下去。中山大学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持续加强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创建全国党建示范高校、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育人关键环节。党的创新理论是我们党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指南针”。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改革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内容,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工作体系,才能全方位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山大学坚持不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
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牢把握育人成效。强教必先强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培根铸魂的定力,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才能不断培养时代新人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山大学聚焦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存在的主要差距和突出短板,着力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坚持“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理念,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集中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实施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健全以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推进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在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与特殊使命。
打造创新人才聚集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高校聚集了顶尖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的青年人才。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能够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中山大学面向新时代新要求,着力打造创新人才聚集地,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为目标,坚持教师分系列管理,全面实施“预聘—长聘”制度,不断优化学校人才队伍结构,构建从“青年人才”到“战略科学家”的人才成长梯队;推行研究型教师聘任改革,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建立青年杰出人才职称晋升“绿色通道”,完善教师分类评价考核体系,多措并举为集聚创新人才提供富有吸引力的环境。
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创新型人才通常具有很强的学习力、思考力和行动力,能够引领未来发展。高校具备师资优势、学科优势、平台优势,能够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对于推动世界科技发展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大学积极探索培养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倡导“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坚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师教学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合作、如何生存转变,推动学生学习从为“应付考试”向个性化自主学习转变,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更好适应未来发展。
成为创新人才发展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高校是从事基础研究的重要阵地,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国际交流合作广泛等优势,有利于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开放创新。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中山大学构建起“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修订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探索年度考核与长周期考核相结合的弹性考核机制;建立多部门合作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协同制度;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坚持以我为主,大力推进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和港澳台交流合作,厚培科技创新土壤。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这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锚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优化学科布局。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强化优势学科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紧盯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动态调整优化学科设置,才能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中山大学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优化学科布局,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激发院系活力,促进学科交叉。锚定国家发展需要,新建了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先进能源、柔性电子等学院,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和拓展,我们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高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强化有组织科研,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计划设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近年来,中山大学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天琴计划”、华南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科技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珠海云”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顺利建设完成投入运行,涌现出高精度超长距离地月激光测距、陆面模拟系统、镍基高温超导体等重要科研成果。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等智库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积极为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贡献智慧。
锚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增强科技创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要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找准摸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重大问题,加强学科专业设置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性,建立常态化的产学研交流机制,增强科技创新动能,提高区域人才供给质量,提升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中山大学扎根广州、珠海、深圳三地办学,紧紧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在大湾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充分发挥作用,持续为大湾区输送高水平创新人才,支撑大湾区经济、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一流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大湾区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持续优化和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为推动香港和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力量。
站在百年新起点上,中山大学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将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优势转化为学校的发展动能,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分别为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 惠企利民政策回答|最高2000元!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快来领取2024-12-15
- 早安哈尔滨2024-12-142024-12-15
- 哈尔滨风2024-12-142024-12-15
- 时代先锋2024-12-142024-12-15
- 哈市居民个人旧房装修和厨卫改造可获补贴2024-12-15
- 冰城新闻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