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强 丰粮仓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编辑:王坤发布时间:2024-12-16 查看数0

湖南素有“鱼米之乡”“九州粮仓”的美誉。如今,湖南着力建设“种业硅谷”,做强农业“芯片”,让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更足。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走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墙上,袁隆平院士的理想追求“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映入眼帘。循着袁隆平院士的科研足迹,中心近年来培育了一批优良水稻新品种。杂交稻品种“粒两优8022”去年在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1251.5公斤,刷新杂交水稻单季产量世界纪录。

“我们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许靖波介绍,中心在超高产杂交水稻、第三代杂交水稻、耐盐碱杂交水稻和再生稻攻关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努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好香啊!”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实验楼,饭香扑鼻,热气腾腾的米饭让实验室变身品鉴室。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杂交水稻检测中心主任柏斌捻着米粒说:“这几年,杂交稻在提高产量的同时,米质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可以和优质常规稻相媲美。”据介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芯香两优1751”等新品种,不仅高产而且优质。

打造杂交水稻“升级版”离不开生物定向育种等新技术的支撑。“通过重离子诱变定向育种技术,可以在保留原本优良性状的同时实现定向升级,提升品种味道。”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介绍。

实验室研制的新品种,只有农民种出来才算数。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种业国家队”发挥商业化育种和测试体系优势,使优质食味杂交稻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端上餐桌。“我们在产业端发挥优势,与科研端共同发力,更好地推动现有品种在高产的基础上向更加绿色、多抗等方向发展。”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纪绍勤说。

整合产学研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以岳麓山实验室为代表的创新平台落地生根。依托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和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高水平科技人才,岳麓山实验室整合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39个省部级以上平台,集聚超过230个团队、2000多名科研工作者。该实验室省政府工作专班负责人邵胜强介绍,实验室将坚持“边建设、边研究、边出成果”的原则,打造种业国家战略核心科技力量。

“把产学研优势力量聚合到这个平台,运用先进生物育种技术,共同推动重大新品种培育,将对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刘志贤说。

作为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依托华智生物分子育种和生物智能大数据两大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构建起矩阵式研发架构。据介绍,华智生物自主研发了140多款液相育种芯片,打破了对进口固相芯片的长期依赖,而人工智能技术和高通量基因型分型大数据分析预测等新技术新手段,正助力种质创新步伐提速。“育种技术的创新为种源创制提供了保障,这是新质生产力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体现。”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朝晖说。

除了杂交水稻技术团队外,入驻岳麓山实验室的还有生猪、蔬菜等领域的科研团队。在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科技馆里,院士团队在各自领域的科研成果,汇成了“湖南院士一桌饭”。“养猪院士”印遇龙带领团队自主培育宁乡猪新品种,“辣椒院士”邹学校带领团队选育系列辣椒新品种……“宁乡花猪肉搭配‘软皮2307’辣椒,炒出来的辣椒炒肉可是美味啊!”刘志贤笑着说,这可不是普通的一顿饭,背后是践行“端牢中国饭碗”的使命担当,是让老百姓不仅吃饱还要吃好、吃得健康的努力。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湖南充分利用种质资源、智力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持续完善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不断做强种业中国“芯”。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表示,将把根扎在试验田里,把心用在科技创新上,为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贡献。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