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跨越3000多年与何尊相见 听它讲述何以中国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崔新燕发布时间:2025-02-05 查看数0

陕西宝鸡,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端。3000多年前西周人从这里发祥,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先河。如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古老精美的鼎、簋、尊、盘,以及铸刻于其中的铭文,讲述着中华礼仪之邦的深广源头。

新年伊始,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刚刚落成的“青铜铸文明”陈列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在青铜器“何尊”的展台前,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专程一睹3000多年前最早的“中国”的风采。

游客 福建大学生:看到何尊,给我第一感觉就是震撼,感觉跨越3000多年的时光跟古人进行了一场对话一样。

何尊是由西周早期一位名叫“何”的宗室贵族铸造的祭祀酒器。不仅以其凝重雄奇的造型和严谨变化的纹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更因其底部122字的铭文而成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这段铭文主要记述了周成王继承武王的遗志,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并提到“宅兹中国”四字,意思是在“中国”这个地方营建都城。

宝鸡市文物局局长 刘宏斌:宅兹中国,“中国”两个字作为词组,第一次出现在何尊里面,在3000多年前。一个是感到我们中国历史的悠久,再一个感觉我们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

3000多年前,“中国”被镌刻于何尊器底,深埋于地下;3000多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以它命名,“中国”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3000多年间,“中国”一词突破了地理概念,上升为民族与文化认同的高度统一。

这是四十三年逨鼎,西周晚期的青铜礼器,共十件,不仅造型规整、纹饰精美,而且其内壁铸有316字铭文,详细记载了周宣王四十三年对官员单逨的册命及训诫。铭文不仅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还彰显了对官员勤勉忠诚、公正执法、廉洁自律等道德品质的期望,是研究西周政治风貌、礼仪制度和道德观念的宝贵实物资料。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 宁亚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敬业、公正、法治,能从西周的四十三年逨鼎中找到出处,我们的价值理念和文脉几千年来是一脉相承的。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除了何尊、逨鼎等国宝重器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还拥有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等文物48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200余件。一件件“国宝重器”,如一部部“青铜史书”,记录着泱泱中华灿烂辉煌的“文明密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