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热气腾腾迎新春 多彩花馍“蒸”出幸福味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崔新燕发布时间:2025-02-06 查看数0

欢天喜地过大年,非遗来把年味儿添。花馍,这个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非遗美食,是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餐桌上必备的“年味”代表,揉、捏、剪、修……一块块普通面团摇身一变,成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花馍,又称“花饽饽”“面塑”“面花”,我国北方很多地区都有着过年蒸花馍的传统习俗。

春节期间,山东王哥庄街道的大街小巷都飘散着甜甜的麦香味,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美味的大馒头,崂山水和面,人工反复揉搓,再经过铁锅蒸,这样做出来的大馒头松软又香甜。

王哥庄大馒头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蔡秉芬:关键得把面醒发好,好的技术就是生的时候做成啥样,熟了还是啥样。

据悉,王哥庄大馒头的制作技艺可追溯到明朝初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馒头花样越来越多,果蔬汁着色,简单工具搭配多种捏塑和描绘技法,创新出福禄寿喜、鱼花、元宝、寿桃等四百余个品种的花样馒头。

王哥庄大馒头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蔡秉芬:这是一款大概十斤的大寿桃,用了各种不同的元素组合而成的,桃子代表着祝福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石榴代表子孙满堂,吉祥如意,元宝代表着富贵吉祥,最重要的还有两个锦鲤,代表着年年有余。

走进山西省霍州市源头村的村民家中,这里正在热火朝天地制作着过年的年馍,村民们发好面团,随着巧手的揉、捏、剪、切、压,各种造型的年馍便诞生出来,饱含寓意且制作工艺颇为讲究,为了做出好看的造型,各种工具自然也少不了。

山西霍州年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韩爱英:筷子,梳子,剪子,这些都要用。做花的时候,(用)这个筷子,搓成长条的(面)需要夹,梳子要压上面的花纹,这样做起来好看;兔子需要用剪子剪耳朵,剪嘴巴,剪腿;“蛇盘兔”“如意枣花”都需要用梳子压花纹。

从最初简单的形状到如今五彩缤纷、造型多变的创意花馍,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也带来了浓浓的年味儿。这两天,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的花馍手工艺人们正在加紧制作一批蕴含“蛇年”吉祥寓意的花馍。申红云自幼跟随家里的老人学习花馍制作技艺,她告诉记者,任何一个花馍作品都需要至少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一些个头较大、工艺复杂的花馍,往往需要多人协作完成。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澄城面花代表性传承人 申红云:花馍的造型来源于生活,像喜鹊、石榴,牡丹花。咱们把生活中美好的一些东西也融到花馍里面,代表民间的艺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

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凤呈祥、寓意五谷丰登的瓜果蔬菜、展现民间故事传说的人物角色,陕西花馍展示着当地百姓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手工技艺。如今,为了更好推动花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当地积极开展各类研学活动百余场次,吸引上万余人次参与。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澄城面花代表性传承人 申红云:现在为了让年轻人喜欢面花,我们把卡通、国风元素都融入花馍里面,通过我的努力,让面花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