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实平台主体责任” 面对网暴 平台该做什么?
面对网暴 平台有底气说“不”!
近期,一批明星运动员解散粉丝群,在舆论场中荡起层层涟漪。究其原委,离不开一个话题:网络暴力。
从“有偿代骂”到煽动“饭圈”互撕,从“开盒”曝光隐私到AI伪造,网络暴力的形态随技术迭代愈发隐蔽,网暴治理的利剑也加速出鞘。
近年打击网络暴力的举措中,“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被反复探讨。2024年8月,我国首部以部门规章形式公布的反网络暴力专门立法《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正式实施,进一步明晰了平台的权责。
面对网暴,平台有哪些举措,又承担哪些责任?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按键伤人”为何频发
明显的生理不适——心跳加速,胸闷,手脚发凉、发麻。这是自媒体创作者林怡(化名)发现自己被网暴后的第一反应。
那个早上,她像往常一样醒来,手机屏幕多出上千条未读消息,点开全是不堪入目的辱骂。两天前,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条视频,记录了自己和男友就医的经历。几句不合时宜的玩笑,加上名校学生身份,让她成了网络暴力的“靶子”。
“我就像不受控制一样,不断翻看那些骂我的评论,停不下来。”回想起那个时刻,她仍然心有余悸。除了线上疯狂涌入的恶评,骚扰甚至延伸至线下。“最严重的几天,我父母的信息被人肉,我还接到很多莫名其妙的陌生电话,接通后冷不丁就开始骂人。”
林怡的遭遇并不是个例。一项针对全国359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发现,超六成受访者自称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打开社交媒体检索“网暴”,也能看到不少网友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一件小事,随口一句发言,都可能引来不同意见者的恶语相向、造谣骚扰、恶意修图、隐私泄露……有网友直言:“以前觉得公众人物才会被网暴,现在发现,网暴离普通人的生活也并不远。”
林怡告诉记者,作为自媒体博主,自己已不止一次与网暴“交手”,因此会主动调适心态,“坚定认可自己的价值,不把别人的攻击往心里去,甚至拿他们骂我的词开玩笑”。
但她也承认:面对网络上汹涌而来、海啸般呈指数级放大的恶意,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准备。有人不堪其扰,产生自我怀疑,陷入抑郁、崩溃等负面情绪;有人甚至采取极端行为,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为何变得更普遍、更隐蔽、更有破坏性?
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看来,网络暴力的生成,与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密切相关。随着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私人问题更容易被公共化;而网络的匿名运作机制,让很多人将现实中的不满与怨忿,宣泄到虚拟空间。
平台的商业属性以及推荐机制,可能也会为网络暴力“推波助澜”。
林怡告诉记者:“网暴最猛烈的那几天,平台上出现一个热搜,把我的网名和学校放在了一起,这让很多人觉得我蹭学校热度,骂得更凶了。但其实我几乎从不在账号里做有关学校的内容。”而当她发视频澄清,希望让网友看到事情全貌,内容却因为没有“爆点”而反响平平。
对此,有专家指出,由于网络暴力内容多产生于社交媒体,平台作为内容监管方和流量控制方,理应承担起防止风险扩散的责任。平台可以凭借其技术能力与资源优势,进一步压实防范网络暴力的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精准防范
减少网暴发生,平台究竟怎么做?作为抖音“反网暴项目组”的成员,子豪(化名)和同事们已为这个问题探索了三年。他们找到的答案,就包括建立健全事前预警机制,将网暴“扼杀在萌芽状态”。
“我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对系统筛选出的信息进行人工判断,评估是否有发展成网暴的风险,然后进行保护和干预。”子豪向记者介绍。
据项目组统计,2024年,抖音平台共拦截涉网暴信息1.7亿条,回查清理违规信息200万条。累计向172万个“潜在受害者”账号发送防暴提醒,向342万个“潜在施暴者”账户发出理性发言提醒。
“平台承担事前预防预警责任,对网络环境的净化意义重大。”泰和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廖怀学告诉记者,“这不仅能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还能维护平台健康的生态环境,防止因网络暴力事件频发导致用户流失。”
不只是抖音。记者向几家头部平台的网暴治理专项负责人了解发现:结合大数据分析与人工审核,事前识别并干预暴力言论,已成为平台抵制网暴的“标配”。
以微博为例,在“机器+人工”的多维度线索发现机制下,平台通过用户投诉、多条评论命中人身攻击、不友善模型预警等多重机制,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再辅以人工主动巡查、业务方线索互通等举措。对于存疑或争议内容,微博则会采取降低内容曝光率、限制内容展示范围等弱处置手段,避免引起次生舆情。
然而,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新型网暴手段层出不穷,精准识别并有效干预网络暴力行为,并非一件易事。
子豪发现:伴随网暴形式不断变化,网暴与非网暴的界限不再清晰。比如阴阳怪气或玩梗,有人觉得是开玩笑,但有人真真切切地受到了伤害;还有些隐晦的“骂人黑话”,如用相同首字母的字替换原词,“圈外人”一时难以分辨,且施暴者的“举一反三”往往比系统屏蔽更快一步。
“我们只能根据行业共识和团队不断摸索的经验来判断。”子豪告诉记者,“包括看评论数的量级,看这些谩骂的言论是不是都指向个人,还有言论的过激程度,受害者有没有主动举报,以及考虑用户是否属于特殊群体。”
网暴越来越隐蔽,平台如何进一步精准防范?
廖怀学律师指出,升级技术工具是答案。“判断抹黑造谣虚假信息时,平台可以利用数字水印追踪溯源;在锁定施暴者时,可以建立多维度账号行为模型,综合登录时间、IP地址、发言频率等异常分析,对高频负面词汇、异常情绪言论监测预警。”
提供“全链条”关怀保护
除了建立健全事前预警机制,要强化对网暴的“全链条”管控治理,事中干预处置、事后关怀保护,也是平台的重要责任。
“如果有用户遭遇严重网暴,我们会代表抖音给用户进行电话外呼。”子豪向记者介绍,“有的用户需要协助开启‘一键防网暴’等功能减少伤害,还有用户只是希望有人倾听他们的声音,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通过电话外呼,子豪曾给一位因邻里纠纷而遭网暴的老人提供过帮助。对方向他倒了一肚子的苦水,说最近自己睡觉睡不好,去公安局报警也未能立案。了解到老人不熟悉手机操作,子豪在电话里手把手教她开启“陌生人不可以评论”“陌生人不可以私信”“互相关注的人可见”“批量举报”……
包括抖音在内,记者发现,多个平台已上线“防网暴专区”,为那些感到自己遭受网暴的用户提供帮助。
以小红书为例,只要搜索“网暴”相关内容,平台自研的防网暴工具“小红盾”便出现在醒目位置,引导用户开启一键防护,进行线索上报,以及拨打平台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24小时“红薯地热线”,获取专业法律、心理咨询服务。
各平台还推出支持批量取证举报、分级处罚违规账号、完善实名认证体系以便利侵权人信息查询等举措,为用户遭遇网暴后的维权减少阻碍。
平台纷纷出手,背后是法规“划好了重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特别设立了“保护机制”专章,要求平台通过告知可采取的防护措施、提供网暴信息快捷取证功能、及时防止信息扩散等手段,保护遭受网暴信息侵害用户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留意到这一亮点,她指出:“重视为潜在受害人提供自我保护和救济的工具,这一举措是我国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实践中非常鲜明的创新实践。”
除此之外,想从根源上终结网暴,平台的用户教育也不可或缺。
在抖音相关词搜索结果界面,用户被邀请加入反网暴倡议,承诺“尊重差异、善意假设、友善表达”,并向其他用户展示自己的加入。自2023年7月上线以来,已有超过242万人加入该倡议。
2024年巴黎奥运开幕前,为预防因赛事、运动员等引发的网暴,抖音还通过倡议提醒和动画短片的形式,号召大家理性观赛;2024年8月,抖音上线全国首个反网暴微短剧《回旋镖》,倡导公众在网络社区表达积极情感,理性发声。
“我们敲下的每句话,都可能是飞向自己的回旋镖。”短剧下,有网友这样留言,“善语结善缘,我们的声音可以改变世界。”
- 习近平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5-02-17
- 本周哈市多间歇性阵雪 降雪量不大 气温维持较低 17日阵风较大2025-02-17
-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5-02-17
- 习近平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5-02-17
- 亚冬 零距离:谋新局谱新篇 将亚冬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2025-02-17
- 冰城新闻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