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短板建好美丽乡村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编辑:王坤发布时间:2025-02-24 查看数0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美丽乡村既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也是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近期印发了《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建设村庄干净整洁、农业绿色低碳、生态环境优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

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黑臭水体整治、厕所革命到畜禽粪污管理等措施的落实,广大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然而,我国村庄量大面广,东西南北发展差异大,有的偏远区域农村环境仍然存在短板。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重点在于解决农民实际生产生活的痛点问题,提升其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美丽乡村建设仍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村环境处理设施的欠账,在一些偏远乡村,污水、垃圾、养殖污染等仍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比如旱厕改造了,但污水处理设施不全,污水排放到河道里;垃圾装桶了,但收运转运没跟上,结果又堆在了村里某个角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需要尽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合理采用纳入城镇管网处理、集中处置、资源化利用等模式,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应治尽治;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运处置体系,探索整合再生资源利用或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在偏远村镇建设焚烧处理设施等。

农村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依靠短期运动式的整治行动,而需要系统性治理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注重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管控。比如保障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常态化运行,就要明确设施管理维护责任主体和经费来源。这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投入,更依赖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踊跃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可以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让农民从中获益,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绿色农业实践。比如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海流域,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建立了畜禽废弃物全收集系统,经过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转化为有机肥料等,实现了多赢。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致,推进环境治理和改造不可“一刀切”,应选择农民可接受、与当地相适应的措施。在推广绿色低碳农业时,要保障农民收入,确保农业绿色发展与农民增收同步。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还能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广大农民在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收获了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2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