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午亭陈氏:清风扬古韵 廉洁传世家
午亭陈氏 清廉传家
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位于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是清代官员陈廷敬的故居。因康熙皇帝西巡时曾两度住在陈家宅邸,老宅也被称为“皇城相府”。
陈廷敬曾为康熙帝师,也是《康熙字典》的总纂官之一,深受器重。因其晚号午亭,家族后人就自称“午亭陈氏”。
陈家老宅中,一方康熙皇帝御赐的“清立堂”匾,诉说着陈廷敬一生清廉为官的故事。而更早之前,康熙帝就曾赐“清慎勤”三个字给自己的老师。此后,这三个字成为午亭陈氏的荣耀,也时刻鞭策着后世子孙。
一文钱虽小 取之即为贪
陈廷敬20岁中进士,成为康熙皇帝的日讲官,仕途顺遂,不断升迁的过程中,他始终谨记母亲的叮嘱:“慎毋爱官家一钱”,无论身居何职,都要清廉自守。
清康熙二十三年,陈廷敬被派往宝泉局监督铸钱之事。任职第一天,他便立下誓言:“此乃铸造货币之所,天下流通之钱币,皆出自此地。我誓言不取分文,愿与诸位共守此诺。”
一次巡查时,下属从铸币的废铜料中拿出一枚古币,说是吉祥之物,大家都随身带着一枚,请陈廷敬也带上。既是废弃古币,陈廷敬没多想就收下了。
那时,新铸的样钱,都要送到陈廷敬那里检验。没多久,吏员就带着样钱前来,请陈廷敬一一查看。待检验完毕,吏员带着样钱离开后,陈廷敬发现,竟有一枚钱币落在了自己办公的地方。
看着一废一新两枚钱币,陈廷敬想起自己不取分文的誓言。这不仅是两枚钱,更是廉和贪的分界线!于是,他把两枚钱币交回宝泉局,并写下一篇《二钱说》“吾誓不受一钱,前后取其钱二,其何以自明!”
一文钱虽小,取之即为贪。《二钱说》既是陈廷敬的自我反省,也是对天下为官之人的警示。
把粮食留给需要的人
陈廷敬出身的陈氏家族,于明宣德年间从山西泽州迁居而来。家族以煤炭采掘起家,兼做铁器生意,历经数代积累,成为当地望族。
到明朝末年,由于时局动荡,流寇四起,民不聊生。为了安抚百姓,当地州府打算发放一批赈灾粮食。听到消息,许多村庄都赶忙向官府申报救济。
然而,人口众多的陈家始终无人申报。在陈家人看来,只要生活还能过得去,就绝不会申请,赈灾粮要给到最需要的人手里。
秉持着对内清廉自守、对外扶危济困的清正家风,明清两代,陈氏家族共走出41位贡生,19位举人,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乾隆皇帝御笔“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以示褒奖。
一张门票里的底线
陈建鹏是陈氏第21代后人。20多年前,他来到皇城相府景区工作。
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陈建鹏经常会接到请他帮忙安排免费参观的电话。这里面有些是亲朋好友,有些是有业务关系的客户,面子不能驳,也不能违反规则,陈建鹏就自掏腰包给大家买门票。
一年下来,大约得花个一两千块钱。而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才一千多块钱。不少人劝他,你负责景区运营,放几个朋友进去逛逛,不就是顺手的事儿,为啥还要自掏腰包。陈建鹏却觉得,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后面无穷无尽,所以不能破例。
一张门票,守住了内心的底线,也换回一份坦荡。如今,周围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陈建鹏的选择,请托办事的情况也几乎没再发生过。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习近平: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2025-03-18
- 信团鼓楼话振兴,习近平:祝你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25-03-18
-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在贵州黔东南州考察调研2025-03-18
- 习近平在贵州黔东南州考察调研2025-03-18
- 2025哈尔滨赴大连集体海葬活动启动2025-03-18
- 冰城新闻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